特稿

  • 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

    袁亮;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导能源;能满足安全、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约束条件的绿色煤炭资源量约5000亿吨,仅占我国预测煤炭资源总量的1/10;煤炭资源平均回收率仅50%左右,相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80%仍有较大差距;支撑我国煤炭安全、智能、高效回收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亟待突破;为确保我国主导能源长期安全健康发展,实施煤炭技术革命、推动绿色煤炭资源精准开采、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势在必行。

    2018年01期 v.20;No.80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现代法治

  • 生态检察权探究

    方印;陶文娟;

    生态检察权是一个学术概念,具体含义是指检察机关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总称,本质上是检察机关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法律监督权。以再次探讨生态检察权的功能价值定位为逻辑起点,重点阐述生态检察权主要面临的诉讼主体与职能定位障碍、取证与举证困境以及诉讼衔接机制不流畅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诉讼主体、增设职能部门、多方联动取证、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及创新环境公益奖惩机制、规范完善环境检察建议等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生态检察权规范保障有所裨益。

    2018年01期 v.20;No.80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内涵探析

    王社坤;苗振华;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规定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历史沿革梳理、内涵的学理解读以及比较法考察,可以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表述为: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环境利益为优先,使对环境的保护行为优先于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保护优先具有双层构造:环境利益优先与保护行为优先。环境利益优先,是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对协调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环境利益优先可以区分为绝对优先和相对优先,并分别适用不同的保护行为,包括恢复质量的保护行为、维持质量的保护行为、提升质量的保护行为、合理利用的保护行为与禁止利用的保护行为。以开发利用行为的对象为基础,可以为环境保护行为设定三个基准:环境质量标准、资源利用上限以及生态保护红线,以此衡量保护行为是否取得成效。

    2018年01期 v.20;No.80 2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从问责政府到党政同责——中国环境问责的演变与反思

    梁忠;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环境问责从原先主要强调问责政府发展到当前的党政同责,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扩大了问责对象的范围,将党委与党委领导干部纳入问责对象;二是建立了党委主导的问责方式,问责的展开主要由党委部门负责。党政关系问题与权力监督问题是制约问责效果的两个根本因素,无论是问责政府还是党政同责都未能对此加以解决。党政关系问题与权力监督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党的领导方式问题。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尽快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依法执政,激活并强化法律所确立的权力制约机制,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18年01期 v.20;No.80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经济与管理

  • 宏观制度经济学导论——泛函原型、量化理性与分布效用分析

    徐晋;

    提出宏观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即基于后古典主义经济学,以制度价值论与量化理性为理论基础,以泛函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制度如何构建价值空间、管理社会理性、规定经济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输出与价值分配的规律。首先论述了制度、测度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将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传统制度经济学派归纳为微观制度经济学,定义了宏观制度经济学。然后论述制度如何确定经济价值的测度空间,同时指出制度分析的结构性前提,即全局(宏)-局部(域)-基础(要素)的层级结构。进而批判了以DSGE为代表的基于数-数映射的传统函数模型,引入了基于无限维空间映射的泛函结构分析方法,构建了宏观经济泛函原型与欧拉方程。给出了宏泛函原型的反函数存在性证明,指出制度如何通过规定经济测度和选择产业函数来影响宏观产出。然后基于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更多是一种宏观制度安排的理论论断,揭示出制度化地构建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当前数字经济的普遍形态,同时指出制度重构下的私权扩张现象与公权私化趋势。通过对西蒙悖论的定义与分析,论述了量化理性与群体理性分布,定义了分布效用分析法、效用不相容现象和理性困境,同时分析了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制度化精神管控与个体精神依附及其可能导致的精神奴役。通过对卢卡斯批判认知局限的批判,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在微观与宏观、量变与质变等哲学关系上的认知错误,指出宏观制度经济学是对理性预期学派的终结,规定了理性预期学派的适用范畴。同时基于新社会人假说以及量化理性,构建了新理性预期学派及其逻辑框架。从产权对生产价值的索取权角度分析并定义了科斯产权悖论,并论述了制度如何规定稀缺序列、规范经济秩序,并指出制度输出的意义在于国际价值空间的重构、扩张与再分配。最后,从哲学层面进一步论述宏观与微观的本质区别,对宏观制度经济学的立论基础进行了概括,并给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2018年01期 v.20;No.80 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面向“互联网+”的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及其商业模式

    贺超;庄玉良;张岩;

    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有效运行对于闭环供应链绩效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对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价值和特征的探讨,提出了面向"互联网+"的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商业模式的三个层次:数据跟踪服务、回收处理增值服务和全链条信息增值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企业成长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标准化、基础设施、大数据工程、数据安全和管理与流程变革。

    2018年01期 v.20;No.80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红学研究

  • 多重依据 大体格局 基础工程——红学学科建设综论

    乔福锦;

    红学学科之成立,除一般依据、特殊依据之外,还需另寻依据。据脂批之提示,《红楼梦》实是一部"反面《春秋》",由此,红学研究即具有了专门"经典"研究的意义,红学之学科存在亦因此而获得根本依据。今日之"古典文学"研究,从观念、方法到问题意识,几乎全从西方拿来。以外来"文学"研究方式宰制华夏固有之学,乃是当下"主流红学"的主要为学方式。从"《春秋》学"之角度观,《红楼梦》之文艺学研究,仅是红学研究的一个层面,红学研究之总体取向,应涵盖文、史、义三个方面,此亦是红学学科重建之大体架构。如果说《红楼梦》研究在"脂评"时代本就是一门专门学问,当下之学科建设实际是重建。红学学科重建,工作千头万绪,学术反思、文献整理与学科理论建设乃是三大基础工程。其中学术反思是地基清理,文献整理是材料准备,理论建设则是蓝图绘制之举。

    2018年01期 v.20;No.80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红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高淮生;

    2017年5月29日,红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围绕"如何看待红学的学科价值""如何评价‘周氏红学’的学科设计与构想""如何建构合理的红学学科"等预设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与会代表基本认可构建红学学科的必要性,但对红学是否为一门专学未达成共识。认可红学为专学者,大都同意在《红楼梦》文本研究基础上拓展研究领域。代表性观点有:一是赓续《春秋》学研究传统,红学向文(文献)、史(本事)、义(文化)三个方向用力;二是在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大支和小说学意义的文本研究、传统文化层面的文化研究等方面深度挖掘;三是红学除了上述各个方向,还应包括红学史梳理、《红楼梦》外译版本研究及其海外传播研究。红学学科建构包括学术反思、文献整理、学科理论建设三大工程。

    2018年01期 v.20;No.80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