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综述

    谢嘉梁,胡祖凤,杜刚

    十六大以来,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原则和途径,国内学术界进行了见仁见智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各自的精辟见解,本文试将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做一归纳和梳理,以期纲举目张,拓展认识,推进研究。

    2005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论纲

    孙粤文

    "政治发展"这一政治学术语是20世纪5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首先提出并阐述的,其含义是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的调整与变革。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是由政治发展的目标、动力、途径和保障组成的严密科学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观的集大成之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时代和个人条件。

    2005年01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复杂性思维: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刘增惠

    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在艰难复杂的对敌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复杂性思维。其主要内容包括整体性思维、变化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其特点是以求真和坚持原则为前提。邓小平复杂性思维与当代科学所倡导的思维方式相一致。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复杂性思维。发掘、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思维艺术,以及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思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

    2005年01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邓小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陈清华,张文斌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法宝"思想,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坚持和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

    2005年01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马克思对“人的价值”之类命题的批判

    卢炜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2005年01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贺麟对新儒者的定位

    宋志明

    贺麟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精神需求,依据新心学的哲学识度,突破传统的儒者人格模式,设计了新式儒者人格。合理性、合人情、合时代是新式儒者人格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他所设想的儒者人格在中国没有变为现实,但他提出的思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仍可引为借鉴。

    2005年01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生态学研究视界的拓展轨迹扫描

    包庆德,刘桂英

    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自著名学者海克尔提出以来,以其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不断地扩充其学科内容,扩展其理论视界,扩张其势力范围,直到全面关注并深层关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前景。从生态哲学的发展视野审视,随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凸显和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进,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的日趋深化,终于开启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生态时代。

    2005年01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公共利益悖论及其消解

    戴涛

    当前关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在公共利益立法诉求与理论特性、公共利益与行政权、公共利益与法律、公共利益与公众心理以及公共利益研究目的与研究结果的关系中都存在着悖论,而这些悖论告诉我们必须对公共利益标准的制定转换视角。我们应该放弃对公共利益标准的制定,回归到约束行政权力尤其是保护公民个人权利的行政法治轨道上来,而最终我们会发现,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皈依的公共利益其实只是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博弈实现行政法治后必然的剩余价值。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政府法治论"应当是最合适的指导思想。

    2005年01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法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定位

    秦强

    在法律全球化的影响之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面临着"文化失语"的尴尬处境。在法律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探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中国法治发展中的建构论和进化论之争实际上也就是源于全球化和本土化之争。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中,我们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因子,实现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2005年01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非歧视原则在GATS中的适用之评析

    李勋

    非歧视原则作为WTO的核心原则,在GATS协定中也有鲜明的体现。由于服务贸易领域的特殊性,非歧视原则在该协定中的适用也独具特色。本文分析了非歧视原则的两大组成部分——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在GATS中的具体适用,分别评述了其特点,并提出了我国的应有立场与对策。

    2005年01期 47-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公司制度变迁与新企业治理概览

    余志祥,向锐

    过去20多年中,公司治理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人力资本相对于非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上升尤为显著。本文运用由杨小凯(Yang)与黄有光(Ng)提出并倡导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公司治理,并为当前已经发生的治理实践变迁提供了一个解释。

    2005年01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旅游企业诚信他律机制初探

    范中启

    信用资源已经代替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上的信用缺失行为虽然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但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问题依然是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旅游企业诚信他律的机理,由此提出加强旅游企业信用建设、确保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和规范的措施。

    2005年01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杨加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研究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路和对策。

    2005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基于文化的管理思想变革

    魏文斌

    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管理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并引发管理思想的变革。纵观百年管理理论的发展,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管理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行为管理和以知识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管理。本文以管理理论的文化基因为主线,揭示了管理思想变革的内在轨迹。

    2005年01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企业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比较分析

    陈金波,陶学禹

    本文在生物进化理论、演化经济学和组织生态学的基础上,对企业进化的概念、企业进化中的基因以及企业进化的三种机制进行了比较论述,并分析了企业进化与生物进化之间的主要不同方面。最后,论文论述了企业进化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2005年01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团体理论视野下的“不决策问题”分析——从权力运作方式的维度

    刘雪凤,许超

    传统的研究总是关注那些已经进入政策议程的公共决策,但那些未列入政策议程的"不决策问题"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公共决策中的团体理论作为研究途径,界定了不决策问题,对四种权力运作方式下的不决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5年01期 76-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公立高等教育筹资市场化:国际比较的观点

    许长青

    高等教育筹资市场化是指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筹资模式、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的过程。公立高等教育筹资市场化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筹资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国际比较的观点出发,公立高等教育筹资市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国家拨款的市场化倾向,社会力量投资,高校创收、贷款、收取学费等。面对市场化的两难选择,国际高等教育筹资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兼顾公平与效率以及公益与市场之间的合理平衡。

    2005年01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大学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谢宁生

    为全面、深入、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校报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善于在"导"字上作文章。这就是"晓之以理,积极倡导;动之以情,善于引导;以人为本,科学指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校报要把办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起来。本文从"导"字入手,全面阐释了大学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05年01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女大学生思想教育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王香婷,刘瑞霞

    本文以在校女大学生为被调查对象,对女大学生思想状况、婚恋观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做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女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在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和心理调节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切实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处于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本文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女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005年01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臧克家的中国式题材——论臧克家建国前的诗歌创作

    刘丽娜

    臧克家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本文主要论述他建国前作品中的中国式题材所体现的中国风格,即:有"风骨"的现实主义精神,现代的"山水田园诗",亲历战争生活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无派别的兼容并收。他的中国风格是开放性的,是随着诗人的创作实践而不断完整的。

    2005年01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耻干谒和事干谒——试论杜甫人格的复杂性

    霍志军

    耿介脱俗的杜甫的求仕活动是一个腾涌着苦闷的渊薮,表现出理想中的独立人格与现实中的依附人格相激相荡,并由此生发出内心"耻"与"事"的刻骨铭心之痛楚。这种苦闷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脆弱而不平等的君臣关系;二是诗人的被动性社会角色;三是对现实政治的否定和对现实人生之怀疑。杜甫求仕反映了处于相似困境的弱势士人群体的精神共相,具有某种时代的普遍意义。

    2005年01期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论40年代两次宪政运动与中国民主同盟的关系

    李先伦

    20世纪40年代的两次宪政运动与中国民主同盟有着密切联系,其发展大致可以经历三个阶段:1."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和国民党的民主政策使民主知识分子得到初步整合。2.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兴起为统一建国同志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而运动的失败又促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3.第二次宪政运动兴起使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进一步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改组后的民盟全力投入到宪政运动中,但最终与宪政运动一起受挫。两次宪政运动与民盟的发展有如下启示:1.两次宪政运动与民盟是交织互动的;2.民盟与宪政运动的发展命运说明中国宪政与政治环境之间关系的特殊性;3.民盟与宪政运动的发展命运也揭示了政治现代化中宪政与政党关系的一个悖论。

    2005年01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试论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孙浩然

    朱元璋以儒治国,对佛教既不过分尊崇,又不十分裁抑。他健全佛教管理机构,大力推行度牒制度,严格限制僧人和寺院数量,严厉惩处违法犯戒僧人,有效遏制了元末佛教势力恶性膨胀的势头,保障了明初的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2005年01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西汉时期淮海区域市场略论

    郭世玉,蔡雪珍

    西汉时期,淮海地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区域市场。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形成,发达和完善的商品生产基地,稳定的商品消费市场,庞大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促进了淮海区域市场的发展。

    2005年01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英语屈折历时变化的认知语言学阐释

    刘丰,魏渊

    语言是见证人类思维进化史的活化石。本文从语言发展的象似性、类比机制、语序和语法化等认知语言学概念入手,通过探究英语屈折形式的由来,英语屈折形式在与外来语接触过程中所经历的历时变化,获得对人类语言发展进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探究认知语言学是如何把人和世界以主体和客体纳入语言研究领域因而获得了强大阐释力的。

    2005年01期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语言符号性的双重意义

    章礼霞

    辩证法观点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语言自然也不例外,语言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就是一对矛盾,导致矛盾的根本原因是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一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移位性极大地增强了语言使用的抽象性和灵活性,使得人们可以选择抽象的声音与线条组成符号来交流思想,创造文明;但语言符号与事实的脱节也使得符号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在一个以利益为人际交往本质的世界里,难免会有人经常利用语言的符号特性歪曲或虚构事实来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总之,语言的符号性之于人类交际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2005年01期 119-12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梵汉文化的合璧——试析汉语佛教成语的一个构成特征

    蒋栋元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进行了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包括成语。汉语佛教成语有多种来源,如佛教词语与汉语传统词汇的结合、梵文音译为主的佛教词语、汉地僧人的禅语等,其中佛教词语与汉语传统词汇的结合是主要的构成方式,包括:佛教用语与汉语传统用语直接结合;汉语传统用语被赋予与佛教相关的新的意义;汉语固有词汇意译佛教梵语;汉语与佛教共有相同词汇相结合。梵语与汉语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005年01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诗不厌改,贵乎精也——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研究

    张智中

    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于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莫不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诗歌翻译一如诗歌创作,亦需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的"求美"精神。诗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于大量的诗词翻译之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三番五次的诗歌改译,锲而不舍,如琢如磨。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的个案研究,希望能给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带来启迪。

    2005年01期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从改编到生成:寻找文学与影视的平衡

    陈林侠

    悠久的改编历史和异常繁盛的现状,越发衬托出改编理论的尴尬,尤其是经典名著的改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改编术语的局限及其主观成见造成的。本文在详尽分析影视改编的种种成见与困境的基础上,提倡用文学的"影视生成"替代"影视改编"。一方面,影视生成研究包括对文本的意义生成,从艺术发生学的层面强调意义的产生、动机及过程,将改编的静态研究扭转为动态研究;从语义生成学的层面强调意义生成的修辞研究;从接受美学的层面强调接受过程的意义增殖。另一方面,生成研究也将影视的产品生成纳入到研究视野中,从产业的生态环境进行宏观的外围考察以及非艺术因素的研究。

    2005年01期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趋势

    徐雷

    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都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但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电视谈话节目;将更加注重节目的整体策划和包装,积极打造著名品牌;话题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受众进一步细分,雅俗分赏与雅俗共赏的局面并存;节目样式更加丰富,表现手段更加多样。

    2005年01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