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载气学的价值维度

    宋志明;许宁;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天地之性”、“天人合一”等命题,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气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他以“天人合一”的价值架构支撑起内涵丰蕴的儒学务实精神,扭转了佛道二教寻空、蹈虚、体无的价值取向,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主导地位。

    2006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方法简论

    曹典顺;

    胡塞尔认识到了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物理学的客观主义及其演变形式实证主义,从而把对哲学的研究转向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方法的根基。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独特的范式是先验还原的方法。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思辨的哲学方法,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方法论视野,现象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人类赢得了新的思想发展空间,能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为人类的思想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法。

    2006年0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新世纪中国诚信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王泽应;

    我国诚信建设应当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诚信教育与建立诚信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为:抓教育,树立诚信意识;立规范,建立诚信机制;攻重点,整治突出问题;推典型,营造诚信氛围。重点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以党政机关的诚信服务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努力健全完善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秩序;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着力形成讲诚信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基本对策为以诚信教育为基础,以建立诚信机制为关键,以营造社会诚信氛围为要务,以健全诚信建设措施为根本。

    2006年01期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生态农业发展的伦理诉求

    刘建荣;

    本文从伦理视阈探讨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一是提出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伦理意蕴,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精华、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发展生态农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提出科学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认为应从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普法工作,增加生态农业生产的政策性保护,普及和提高农民农技和环境科学文化知识,加强防污治污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

    2006年01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教育及其对策研究

    邓建国;

    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惩防并举的反腐败工程,强化和改善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反腐倡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予以创新。新世纪我国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1)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党德教育;(2)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3)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4)公仆意识和正确权力观念的教育;(5)以“四自”、“五慎”为主要内容的个体道德教育。就方法和途径而言,主要应加强目的性教育、系统性教育、层次性教育和警示性教育,力求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以夺取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2006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矿业安全生产的行政道德思考

    赵婧;王义保;

    从矿业安全生产的行政道德入手,结合矿业行政管理自身的特殊性,探究矿业生产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在矿业安全生产行政管理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矿业安全生产中的行政道德问题要依据当前矿业安全生产行政道德问题的现象,深入考察矿业安全行政道德问题的原因,才能在行政管理体制、监督体制、保护矿工权益等方面加强规范,有效遏止矿业生产安全的种种问题,确保矿业安全行政管理高效安全统一进行。

    2006年0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民法解释的民法性探析

    屈茂辉;于邦志;

    传统民法解释过分追求如何“解释”却忽视了“民法”二字。民法解释应从民法本身最基本的价值出发,并以此为解释的根本规则。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本身本质价值的集中体现,界定民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并处理好其内部潜在的效力冲突是确立合理的民法解释规则的必要前提。强调民法解释的民法性,以民法的本体价值指导民法解释,使其它技术性解释方法能在民法的价值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在准确解释的基础上合理地裁判案件,通过个案的公正坚定人们的法律信仰,展示法律的生命力,加快我们的法治步伐。

    2006年01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纳税人诉讼基本问题探讨

    张丹妮;张建;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事实证明,纳税人诉讼制度对于监督政府征收税收和使用税收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能否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以及应该怎样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纳税人诉讼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6年01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探矿权的法律属性及其意义

    蔡德容;郑栋伟;

    本文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物——特定工作区及其地下构成物,而不是一种智力成果。探矿权是由矿产资源法规定的、在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之上设定的、从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并相对独立于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限定性物权,探矿权人仅享有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并由此获得收益的权利,探矿权是他物权,而且探矿权又是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明确探矿权的用益物权属性,为我们进行探矿权立法提供了法理基础;也为管理探矿权的地质矿产行政机关加强和改善探矿权管理以及制定相应的促进探矿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6年01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经济发展中精神资本的一般性分析

    程文晋;

    精神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作用力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国家对“经济精神”的科学认识,也就是说,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和手段看待经济精神作用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意识’的意识”。如何认识意识这种客观性存在,有意识、自觉地发挥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经济发展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2006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规模经济理论基础性重构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付洪良;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规模经济理论出发,通过对规模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缺陷,对之进行基础性重构,并重点集中于探讨其与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规模经济理论基础性重构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从规模经济理论的角度分析贸易条件。本文试图为贸易条件的研究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并从理论上起到指导生产和国际贸易的作用。

    2006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的我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王发明;蔡宁;

    本文借鉴和运用组织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从生态位的角度来分析和考察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战略定位问题,在对我国银行业战略趋同原因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2006年01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研究方法综述

    刘传哲;高静华;

    本文从预警方法、建立指标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房地产风险预警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分析了未来房地产风险预警研究的方向。在定量与定性结合、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思路下,将信息建模技术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运用于房地产风险预警,使房地产预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6年01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伏晓;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对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是实践问题,也面临许多理论问题。只有以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对各类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分别提出科学、正确的具体思路以及对策,加快其发展。

    2006年01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第三部门的发展:功能、缺陷及治理对策——对全球蓬勃发展的社团革命的回应

    刘淑影;

    在全球蓬勃发展的社团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关于第三部门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来自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力量,第三部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全面革新,它在制约政府权力、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但第三部门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也会失灵,治理的对策是在第三部门自身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完备的培育机制以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2006年01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构建和谐社会财政体制思考

    于芳;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入手,总结了当今社会存在的城乡、地区、社会经济三大不平衡现象,从财政角度指出存在着三大不平衡的制度性原因,并由此提出了针对这三大不和谐因素的公共财政改革思路,主要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财政职能的调整和针对促进农村发展的财政改革措施。

    2006年01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瞻

    朱锦程;

    随着全球化的兴起,传统的企业一元社会责任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改变,导致政府、企业与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也在中国迅速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进而指出合理的发展方向。

    2006年01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公司治理机制的替代效应研究

    李竟成;赵守国;

    现代经济理论已证明了外部和内部机制都可以缓解代理问题,然而实证分析往往得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果。本文认为不同的治理机制并不是独立运作的,可能存在某种重要的替代关系。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逻辑推演了董事会监督动力与两职状况、外部大股东监督、经理人员持股激励、经理人员相互监督动力之间存在重要的替代关系。

    2006年01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吴静;伍硕;

    我国大学城建设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目前众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更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性,分析了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和特点,进而探讨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以期为大学城的发展提供思路。

    2006年01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近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强;王智宁;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高教收费而引起理论界的关注,至今已逾十年。本文试将近10年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希望能够梳理出问题发展的脉络,探寻出亮点和盲区,以有助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6年01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与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建构

    丁可可;王清;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对立面,积极呼吁“社群”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与集体主义相通。本文重点分析其产生的现实背景和价值诉求,这对于恰当处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丰富和完善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6年01期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介入

    安民兵;

    网络成瘾是当前困扰青少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并且日趋明显、严重。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单纯依靠药物、心理治疗和教育的方式,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综合性服务活动,社会工作通过个案辅导、团体治疗、社区参与等方法,强调治疗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并重,其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介入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6年01期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民盟的两次分裂及其政治取向的演变

    袁宏;

    长期以来学界在分析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形成原因时,往往只看到了国民党的迫害使得民盟被迫放弃中间路线,而忽视了民盟内部的斗争和两次分裂使得其政治立场不断地左倾。本文试图通过对民盟内部斗争和分裂的分析,揭示民盟在政治立场上向中共靠拢,并最终接受了中共领导的主观方面因素,并认为民盟在多党合作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与它自己的功绩和影响相对应的。

    2006年01期 109-11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浅论《十七史商榷》中的“议论”、“褒贬”

    刘玲;

    《十七史商榷序》明确反对对史书的“议论褒贬”,但《十七史商榷》对典制史事的议论褒贬不在少数,二者并不矛盾。王鸣盛反对的是那种热衷于评论、不辨史实真伪的“议论褒贬”。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代的“求实”精神。

    2006年01期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论诸葛亮“损益连弩”

    张应二;王惠英;

    诸葛亮在汉连弩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蜀汉连弩的杀伤力。

    2006年01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论文学阐释中的主体幻象

    刘新敖;

    主体幻象的提出是对文学阐释活动中主体本质和动态特征关注的必然结果。在文学阐释中,主体幻象从主体差异、语境变化及主体的想象性变化等方面建构阐释所需的间性空间。作为文学阐释对话性维度的有效保障,主体幻象设定了解释学循环的起点和阐释的限度,在动态的交流结构中实现阐释的合法性。

    2006年01期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典美学视野中的“丽”

    何世剑;喻琴;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丽”已有意识地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视野,被广泛地用来品评人物、景物(包括山水、服饰、建筑等),表现出多重审美内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六朝文学中,文章“丽”化,一以沿之。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纷纷自觉地运用“丽”来“品文论艺”,“丽”最终被理性地抽象出来,建构出一个独立自足的“丽”范畴审美体系,真正升格为一个能够多维度地综合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审美思维系统。

    2006年01期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中国印度古典诗学中“味”论之比较

    韩文革;

    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但中国“味”论更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味外之味”,即艺术美感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持久性。而印度“味”论则更强调艺术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可体味性。从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上看,两国“味”论都极其重视艺术情感的传达和表现。中国文学一向就有重情的传统,中国诗论也很注重情感传达的论述,而印度“味”论则更是以情为核心,对艺术表达之情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印度“味”论更提倡“艳情味”,而中国“味”论则更强调“平淡味”、“冲淡味”。

    2006年01期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汉语佛教成语中的佛学智慧探析

    蒋栋元;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汉语佛教成语正是两种文化——梵、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汉语佛教成语已成为我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影响着其它文化形态。它蕴涵着丰富的佛学智慧和人生哲理,指导我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识智慧、正确的处世原则和真诚的警策规劝等。

    2006年01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