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个人所有制”概念文本解读

    李济广;刘倬;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提法是指劳动者直接占有产品和消费资料,这可以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认真体味得到理解:马克思提出"个人所有制"的上下文大量论述了生活资料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概念,并不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是指以生产条件、生产和产品的占有为基本内容的财产所有制;马克思论述"个人所有制"的原文本身也看不出"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但包含生活资料所有制;马克思多次提到过个人所有制,都不是指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要分清生活资料的两种占有,一种是产品的占有,是体现生产交换关系和分配权的、属于所有制内涵的占有,即"个人所有制"的占有;另一种是分配后在消费领域的占有,是不直接代表生产关系特点的占有。"重新建立"的实质在于:否定劳动的他人占有或不劳而获的占有,重新实现自己的劳动自己占有。

    2008年04期 v.10;No.3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

    周建标;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既冲突又契合。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反传统,是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一面,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却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她的故乡德国生根发芽,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开花结果,除了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的作用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作用。

    2008年04期 v.10;No.37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对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再认识

    蔡天新;

    在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不但成为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而且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纠正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在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008年04期 v.10;No.37 13-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论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

    李敏;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周恩来逐步摸索总结提出了一系列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观点。本文分三部分研究周恩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其次,分析其思想的基本内容;最后,分析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8年04期 v.10;No.37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哲学

  • 《老子》哲学神秘主义探微

    吴阳林;

    《老子》"道"、"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道"者,统合万物,超越万物,是世间不可言传的神秘本体。"无"也,形上之超验焉,无形无体,然宇宙生成之大本大源。宗教神秘主义思想的终极关怀不是神,而是人,它以超越生命(神)的方式赞美生命。《老子》哲学神秘主义则让万物保持自己渊深而神秘的生命,不允许人类以自私之心奴役自然、污染自然。让宇宙恢复神性,净化人类心态和保护人类神态,重建一个清新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

    2008年04期 v.10;No.37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悖论”还是“张力”——从孝与仁的关系看儒家仁学的内在逻辑

    梁徐宁;

    如何理解"孝"与"仁"之间的关系?这无疑首先依赖于儒学自身的语境状况。只有回到儒学的具体文本、从儒学的具体语境出发,才不会割裂二者之间天然的价值联系,从而较为平实地把握儒家伦理的致思趋向。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孝"与"仁"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不是构成深层悖论,而是生成一种必要的张力,这样才可以实现儒家仁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从而满足儒学德性修养实践的融通性要求。

    2008年04期 v.10;No.3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法学

  • 对现代权利理论的批判——以后现代主义法学为分析视角

    征汉年;

    后现代主义法学是继三大法学流派之后又一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潮。后工业社会造成的法律的危机不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批后现代主义法学学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全面反思和质疑。后现代主义法学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否定,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和公式来阐释和衡量世界,方法论上则主张多元和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法学形成了一些很有创建且很有价值的旨在批判现代权利理论兼有探索未来法治的后现代主义法学思想。

    2008年04期 v.10;No.3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探索矿业行政合同制度的走向

    康纪田;

    矿山企业依行政特许对矿产开发、生态恢复、矿山安全等方面作出书面的承诺,应属矿业行政合同。矿业行政合同,是当事人不同方向意思表示的一致,是公共利益最优化和私人利益最大化的最大公约数,是市场和政府双向失灵时政府利用市场的政策工具,是政府的强制又充分利用了市场激励和相对人的认同,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并有利于依法行政和民主行政的杠杆。矿业行政合同的订立实行特许权、参与保留、担保和公众参与等制度;其履行须引入强制制度;司法救济则实行双向模式的主动选择原则,行政相对人主动提起则适用行政诉讼,行政主体提起则适用民事诉讼,这种"双向模式"弥补了混合模式和单一模式的不足。

    2008年04期 v.10;No.37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惩罚的起点——刑事法治视野下刑事责任起点的新思考

    万国海;高永明;

    刑事责任的起点应该具备支撑刑事司法和罪刑法定的价值前提。传统有关刑事责任起点的观点不利于刑事司法的运作和对人权的保障,是对刑事责任客观性的误解,不合法的应然性意义,因此必须被抛弃。刑事责任起点的确立应在符合支撑刑事司法运作和罪刑法定的价值前提下进行,因而合理的结论是法院的有罪判决生效之时。惩罚的起点是有效的判决而不是行为的发生,这是刑事法治的必然结论。

    2008年04期 v.10;No.37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被害人承诺正当化根据再思考

    李小涛;锦传涛;

    被害人承诺作为超法规阻却违法性事由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对于它的正当化根据存在较大争议。正确地界定被害人承诺的正当化根据,对于司法实践有很大帮助。被害人承诺的正当化根据在于,基于社会相当性的利益衡量理论。在实践中,生命法益绝对不能承诺,身体健康法益以及其它个人法益在符合社会相当性范围内可以有限承诺。

    2008年04期 v.10;No.37 49-5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经济与社会

  • 煤炭开采企业最优生产规模预警及其应用研究

    陈晓慧;孙涛;周德群;

    本文从分析最优生产规模产生的背景出发,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设立预警线和确定相关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煤炭开采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预警系统。特别研究了多指标的最优生产规模预警线和判据的确定,并应用汾西矿业某煤矿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应用分析,为煤炭开采企业进行最优生产规模预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8年04期 v.10;No.37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区域协调发展内生机制的理论研究——以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为基点

    陈建军;葛宝琴;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日趋严重,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却仍然不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突破行政壁垒和制度瓶颈,实现优势互补;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的内生力量和企业的自组织行为,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达成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本文试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基于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8年04期 v.10;No.37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税收制度与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

    丁元北;阚道远;

    非营利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但是,现行税收制度的内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建立科学的税收制度体系,保障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汲取和健康发展,将为其充分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2008年04期 v.10;No.37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区域经济规划执行的互动机制研究

    杜德昌;

    区域经济规划的落实,其要义在于区域内各利益主体之间从目标认同、任务分解、沟通协调、考核监控等方面,形成规划执行的良性互动与协作机制,从而达到区域"多赢"式发展局面。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的主要方式包括上下互动、左右互动、内外互动、平台互动和跨区域互动,同时还应当倡导和树立区域一盘棋观念、优势整合观念、效率效益观念。

    2008年04期 v.10;No.3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探讨

    顾晓波;安宇;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及中国沿海地区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心城市的徐州其综合实力和组织都市圈经济发展能力较弱。为促进徐州都市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徐州市优先发展战略。主要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强力推动联合协作等措施来加快徐州市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都市圈的发展。

    2008年04期 v.10;No.37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教育

  •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人生观

    章毛平;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发展观与人生观有着内在的逻辑契合。科学发展观既是正确人生观的反映和逻辑必然,又有助于个体在实践中校正自己的人生观。

    2008年04期 v.10;No.37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王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遵循道德建设规律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8年04期 v.10;No.37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高校贫困生学习动机的调适策略

    朱志梅;浦玲;张清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南京市四所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发展和社会报答动机是贫困生最强烈的学习动机;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对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了影响高校贫困生学习动机的原因以及不同专业、性别、家境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通过原因分析,从政策、心理、经济、差异源等层面提出了调适高校贫困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2008年04期 v.10;No.37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大学校报的使命——高校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谢宁生;

    大学校报作为大学校园媒体中的主导媒体,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传播科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真心承担起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使命,热心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师生员工之间的桥梁,用心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员工头脑的"政治翻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校报和大学校报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大学校报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使命意识,真心传播;强化突出责任意识,真情引导;不辱使命办报育人,真诚服务。

    2008年04期 v.10;No.37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人力资本评价与高校人才引进——以实物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点

    王九群;王宝森;李秋英;

    本文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对高校人力资本进行评价,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运用到人力资本评价中。文章结合某高校引进人才的实际情况,根据其工作业绩表现,确定出高校引进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波动率,并计算出人力资本的期权价值,该价值就是高校人才引进支持力度的主要参考值。基于实物期权的人力资本评价方法在高校人才引进中的应用,将为高校制定引进人才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04期 v.10;No.37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张桂芝;陈延斌;

    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在本科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科研训练,应重在传授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全面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注意将传授知识与实际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以求得更好的实效;通过各项科研活动、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技能,使得科研训练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融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2008年04期 v.10;No.37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历史

  • 试析《文献通考·经籍考》中的按语——兼与杨寄林先生商榷

    曹金发;董杰;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的按语,从其性质上可以分为溯源探流类、解释说明类、评价议论类、存疑待考类、考证辨析类以及综合类,这些按语反映了作者可贵的思想和观念、怀疑和批判精神、谨慎和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重视典章制度和求通识变的理念。此外,马端临对张禹删改《齐论》的认识是有根据的,并非"不见舆薪"。

    2008年04期 v.10;No.3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 民国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商标广告略论

    薛毅;蒋朝常;

    商标广告的兴起,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以爱国为内容的商标广告又是当时的重要特色。无论是政府还是商家,不管是厂矿还是企业,大多以"爱国"、"国货"为题材来做商标广告。这样的主题选择是所处时代特点所使然,用爱国主义来衬托商标广告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爱国商标广告的广泛传播又为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提供了载体与平台。商标广告与爱国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重点以天津《大公报》上所刊商标广告为载体,以现有研究和相关理论为基础,简略论述近代商标广告与爱国思想的共生与互动。

    2008年04期 v.10;No.37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徐州历史上黄河水灾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钱程;韩宝平;

    徐州地处历史黄河流经区,受到其频繁决溢和泛滥的影响,水患严重。频发的黄河水灾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导致人口流徙,城市淹没,交通受阻,社会混乱等。本文回顾了徐州地区黄河水灾的相关史料,旨在分析徐州历史上黄河水灾的规律与特征,揭示黄河水系变迁对当地社会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研究本区域人-地作用关系,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历史借鉴。

    2008年04期 v.10;No.37 114-11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文艺学

  • 论莫里茨·盖格尔与当代美学的几点关联

    邓文华;

    莫里茨.盖格尔是现象学美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创始人,他最早将现象学的方法具体而全面地应用于美学领域,建立了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研究方法。在盖格尔所讨论的美学问题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理论,以及他将现象学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的美学方法。本文试图梳理这三方面与当代美学的联系,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美学的几点启示。

    2008年04期 v.10;No.37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

    蔡靖芳;

    依据文学交流的主体间性理论,文学被视为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是在其读者视野与作者视野的交流对话中融合而成的。研讨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可以从读者接受的本质、读者接受的条件及读者接受的过程三方面分析,以凸现其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当代色彩。

    2008年04期 v.10;No.37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刘熙载诗论的人文关怀

    管仁福;

    刘熙载的诗论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关注现实人生。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精神的和谐理念融贯在艺术审美批评的实践之中,体现了艺术审美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学的人文底蕴。

    2008年04期 v.10;No.37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语言与翻译

  • 描述翻译学的语言学理论模式

    柴秀娟;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描述译学,因其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属性,有助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之间的沟通。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符号学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描述译学具有相通的语言观、系统观和功能观。由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可以应用于描述译学的具体研究中。

    2008年04期 v.10;No.37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评价系统与语篇连贯——对The Man in the Water的人际功能分析

    刘婷婷;刘丰;

    评价是人际意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都必须要考虑评价。而评价系统的恰当使用对语篇连贯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依托着重讨论态度、介入和评价维度在此文中的应用,揭示作者是如何利用新的词汇-语法功能手段与读者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2008年04期 v.10;No.37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英语和德语词序对比研究——从第二语言习得看第三语言习得

    高薇;

    本文试以语言类型学为切入点,从词序的角度对英、德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英语和德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西日尔曼语分支,但这两种有如此亲缘关系的语言却在各自的词序方面有显著不同。结合自身的语言学习经历,作者把英、德两种语言的词序对比研究放置于语言习得的视角,即从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习得对比研究作为第三语言的德语习得。在回顾前人有代表性的词序研究结论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和分析英、德两种语言中的多种例句,概括出二者在词序上的不同:英语的词序相对固定,而德语的词序相对自由丰富得多。

    2008年04期 v.10;No.37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