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研究

  • 《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的当代阐释

    任洁;

    《共产党宣言》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以浓缩和结论的形式完整呈现了新世界观。《共产党宣言》关于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描述和预测没有过时。《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社会将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中产阶级的出现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阶级发展的极化趋势,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改善也不过意味着无产阶级被剥削、被奴役的方式有所改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依然富有生命力的原因,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客观本性。《共产党宣言》关于"两个必然"的结论没有过时。资产阶级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囿于"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往往不得要领。《共产党宣言》是澄清对"共产主义"的误解和质疑的锐利武器。

    2018年04期 v.20;No.83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现代法治

  • 党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职的方式和途径

    孙大雄;罗燕;

    党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是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的基本途径和宪制安排,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职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党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各项职权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保障人大的宪法地位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根本方式。根据现行党内法规的规定,党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职的方式和途径主要表现在:在人大行使立法权的立法规划和计划批准、法律起草决定或者批准、法律议案审议以及法律议案通过等环节给予支持和保证;在人大行使监督权时支持人大进行立法监督和完善执法监督以及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在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方面,建立对人大行使决定权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在人大行使选举任免权方面,处理好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选举任免权的关系、支持人大完善选举任免权程序等。积极探索完善人大依法充分有效地行使各项职权的方式和途径,破解现实中影响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大作为人民代表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有利于保障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运行。

    2018年04期 v.20;No.83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论党内条例体系建设的完善

    陈志英;

    在党内法规体系中,条例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党章的核心内容得以实践的必经途径,是基础主干党内法规。迄今,全党已制定了30余个党内条例,为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条例体系建设,发挥条例体系的重要功能构成了加强党内法规建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党内条例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单一条例内部、条例与条例之间、条例与其他党内法规形式之间,以及条例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协调、配合与统一。从微观到宏观的点、线、面、体等四个方面的党内条例建设指数的考量看,要完善党内条例建设需要面对"点"上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有所欠缺、"线"上建设的完备性、系统性和均衡性还有提升的空间、"面"上建设的配套措施还不充分、"体"上建设的衔接性和协调性还有待改进等问题,需要在条例制订前进行科学规划、在条例制定过程中设置独立的专业化机构和确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条例制定后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清理,以实现条例体系建设的完善。

    2018年04期 v.20;No.83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论党内法规制定体制的完善——以《立法法》为借鉴

    刘一纯;

    "党内法规制定体制"一词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尚无专门界定,参照法学界有关"立法体制"一词的内涵和我国《立法法》所规定的立法体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党内法规制定体制表述为:是由党章等党内法规对有关党内法规制定权限、党内法规制定权运行和党内法规制定主体的规定所确立的、由体系和制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目前关于党内法规制定体制的规定方面较突出的不足主要是在体系方面,具体体现为所规定的制定主体不确定,权限分配不明确,党内法规之间的效力层级关系不明确以及未对党政联合发布党内法规的情形加以规范等。《立法法》从不同性质与不同层级的立法主体的维度和不同效力层级的法律形式及其对应的制定主体权限的维度建立起清晰明确的国家立法体制。可以借鉴这一模式,从有权制定党内法规的主体的维度,对有权制定党内法规的主体及其权限作出明确规定;从不同名称党内法规的归属权的维度,将"党章"等七种名称的党内法规的制定权明确归属于某个主体或某些主体,从而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

    2018年04期 v.20;No.83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政治学

  • 慈善共治视域下发展我国残疾人慈善服务研究

    刘琼莲;

    残疾人慈善服务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残疾人社会救济服务,是众多社会成员基于自愿为提升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福祉而提供的无偿服务,主要包括残疾人慈善、残疾人慈善组织、残疾人慈善信托、残疾人慈善捐赠。残疾人慈善服务的关键是基于慈善共治打通社会救助在慈善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破解社会组织的"塔西陀陷阱",增强多元供给主体的互动性。残疾人慈善服务的动力机制是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合力,树立以残疾人为本的慈善服务意识,培育和引导慈善组织能力建设以及规范慈善服务的评估系统,发展残疾人慈善服务,提高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04期 v.20;No.83 46-6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新时代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标准

    徐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其要旨不仅是速度上的加快,还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跨越,需要新理论内涵与新实践向标的再塑与承载。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阶段的结合为视窗,对学习型社会本质内涵及其时代蕴意,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标准两个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和准确把握。需要厘清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新时代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向标,要站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新高度上,认清反映时代发展大趋势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成要件的有机统一,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然成为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及目标框架;二是新时代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论的新意蕴,全球正经历的新工业革命浪潮,是新工业革命中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工程,其核心任务是为新时代准备新人和为新人准备新教育;三是新时代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实践,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是新时代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内涵,其中最为基础和紧要的任务是构筑适应新人诞生的新社会形态中的文化教育基础工程。

    2018年04期 v.20;No.83 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历史演进、理论主张与实践斗争

    余维海;肖凤华;

    世界和平理事会是世界和平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一个反帝国主义,倡导普遍裁军、民主、独立、和平共处的国际群众运动组织。自1950年成立以来,世界和平理事会经历了迅速发展期(1951—1957年)、渐入低谷期(1958—1991年)和缓慢恢复期(1992年至今)三个阶段。冷战结束后,世界和平理事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作为国际和平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数十年来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理论,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积极进行关于抵抗帝国主义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一切形式的攻击的理论探索。同时,世界和平理事会开展了各种反帝实践活动,如组织国际会议,探讨解决世界困境的方案,为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发起示威游行活动,举行各种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等。在这些争取和平的反帝运动中,世界和平理事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2018年04期 v.20;No.83 7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思想政治教育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

    翟文艳;赵海琳;杨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对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另一方面,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可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既是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承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实效、上水平就要关注对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激励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正确认知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存在着由潜存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的可激励的心理动机空间,着重从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的成效评估体系、环境育人氛围和育人合力发挥等方面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更为有效地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人才。

    2018年04期 v.20;No.83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适应与超越: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李政;朱燕;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的出现与发展,造就繁荣的"微媒体时代",改变了信息的组成、传播及交互方式,并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初步形成、比较选择和持续加固进程。微媒体的交互性、实效性、共享性和快捷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受教者、教育者及具体教育影响等各个因素均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这一复杂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需要遵循"适应超越律",在适应微媒体时代的技术变迁和观念更新的同时,通过持续的变革和创新,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微媒体从业者之间、受教者与微媒体主体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微媒体传播影响之间的适应与超越,以最终实现对时代思潮的超越和引领。

    2018年04期 v.20;No.83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