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

    桑明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性逻辑,深度阐释该逻辑需要回答两大基础性问题:(1)在马克思指明的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是否具备现实基础?(2)在以批判、对抗和斗争为主要话语范畴的唯物史观框架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如何安放?换言之,唯物史观何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在抽象的价值观批判和资本逻辑一般批判语境中,这两大问题是无法深度澄明的,必须开启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与资本主体性逻辑相对立。资本主体性发展至当前,面对普遍化、深层化的现代性危机,其强制性输出原则难以为继,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的历史必要性由此得以显现。以主体性退缩为基本条件的资本创新推动了当代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由此具备了现实可行性。马克思资本主体性批判的历史指向不是"主体性的黄昏",而是共同体的公共性发展。这表明,公共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公共性逻辑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向度。唯物史观的公共性向度不仅超越了现代主义哲学的单一主体性思维,也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公共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公共性问题上的虚幻性、抽象性、虚无性,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哲学基础。

    2019年06期 v.21;No.9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现代性问题及其中国语境——中国现代性的特殊阐释及其学术争论

    张明;

    考察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超脱其成熟形式,即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性而孤立自存。较之于西方现代性的内生型结构,近代中国现代性问题,更多地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现代性扩张的背景下被动产生的。因而对中国现代性生成机制的分析,其实在本质上就是探讨中国近代资本现代性的"缺场"及其被动"出场"问题。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形式,前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历史惯性,在直接意义上决定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非自主性生成,这是在阐释中国现代性问题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的特殊性所在。

    2019年06期 v.21;No.91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

  •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内涵的历史演变

    佘双好;汤桢子;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就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宣传思想工作处于初创和摸索阶段,带有明显的宣传鼓动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在全面执政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探索,宣传思想工作日益增加了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的成份,构筑起与新中国经济、政治形势和思想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宣传思想工作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宣传思想工作得到全方位拓展,具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色,日益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党的十八大以后,宣传思想工作提升到全局性战略高度,宣传思想工作在新时代起点上在更广阔层面进行升华,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

    2019年06期 v.21;No.91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意蕴探析

    王建国;包安;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价值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生态系统论"为理念引领,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民生论"明确目标指向,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以"生态发展论"指明践行路径,让人民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发展红利;以"生态主体论"明确依靠力量,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以"生态制度论"强化根本保证,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以"生态全球论"凸显国际关怀,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注入中国动力。这几个方面的逻辑铺展,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特征的完整逻辑框架,是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钥匙"。

    2019年06期 v.21;No.91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践行群众路线的理与路

    廖鹏辉;王永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和巩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是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和对群众主体性力量的深刻认识,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出现新特点,意识形态交流交锋呈现新态势,话语权斗争领域发生新转向。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贯彻群众路线,既要站稳立场,又要在话语空间、话语主体、网络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在力促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和运行与群众路线的高度契合中,将意识形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功能发挥到新的层级。

    2019年06期 v.21;No.91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反思

    梁庆婷;包娜;

    全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工具与话语场域,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遭遇空前的挑战与困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话语赋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之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媒体的过度依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往之困;碎片化传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之困;数字鸿沟的阻隔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之困;众声喧哗的干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场域之困。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突围策略包括:注重队伍建设,增强话语引导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进行舆情引导,优化话语场域。

    2019年06期 v.21;No.91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十八大以来党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新探索

    丁丹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民需要,直面民生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丰富执政的意识形态资源;不断开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聚合执政的民心资源;持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需要,拓展执政的绩效资源;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效,优化执政的人才资源。这一系列政策举措,获得了人民群众新的认同和支持,积累了丰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为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06期 v.21;No.91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村庄共同体的变迁与乡村治理

    毛绵逵;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地理空间,同时也是农村社会整合与秩序构建的基本社会单元。村庄是具有利益、道义和情感纽带的共同体。但当前村庄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又使得村庄社会呈现弱共同体的特征。在乡村治理需求和治理主体多元化背景下,作为弱共同体的村庄,依然具备成为乡村治理主体的必要性、可能性,并拥有相应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基于村庄共同体的不同类型和具体表现,如小微型农田水利供给、道义型互帮互助、村庄内部矛盾和纠纷调解等,应充分发挥村庄共同体在相关事务治理中的主体性,重新认识村庄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

    2019年06期 v.21;No.91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基于案例分析的当前中国劳资利益纠纷化解模式研究

    赵道静;

    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梳理分析当前中国劳资利益纠纷的四种化解模式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劳动关系治理理念不断优化,但化解劳资利益纠纷的法律体系仍不完善,目前存在的四种化解利益纠纷的模式利弊共存。其中,政府主导型的纠纷调处机制是当前最有效的机制,但缺乏制度标准和法律基础;第三方介入模式和劳资自主博弈的"自下而上"集体协商谈判模式能够更为公平正义地解决劳资纠纷,但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是否拥有"有用、有实力"和相对独立的工会组织;劳资恳谈协商沟通模式能从源头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但要在企业内普遍形成制度化机制还有难度。从源头上化解劳资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清晰劳资政三方利益共同体认识、顺畅的劳资双方信息沟通渠道、制度化的劳资集体协商沟通机制、有实力的劳资集体协商谈判主体和到位的政府劳动监管和服务。

    2019年06期 v.21;No.91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现代生活垃圾治理论纲——基于中日治理文化比较的思考

    李雯倩;单娟;

    现代生活垃圾治理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难题。对人类来说,现代生活垃圾治理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或存在方式的生成和认同。从世界范围看,日本现代生活垃圾治理公认是成功的,值得中国学习。日本针对现代生活垃圾治理构建了一个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合力模式,在制度安排、技术创新与文化养成上实现了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对中国而言,目前积极推动有效的现代生活垃圾治理,需要从制度、技术和文化等三个向度及其关系入手,其中制度安排是保障,技术创新是支撑,文化养成是根本。现代生活垃圾治理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问题,只有形成一个全球性现代生活垃圾治理文化,人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现代生活垃圾的控制、处置与治理。

    2019年06期 v.21;No.91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文学

  • 中国诗学的春天

    李衍柱;

    在中国文艺理论领域,王国维既是传统诗话、词话的终结者,又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开创者。王国维之后的中国诗学,形成了以朱光潜、宗白华、钱锺书为代表的三条不同建设路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艺创作和诗学研究的实践表明,文艺创作和诗学研究需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应当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需要更新文学观念和变革研究方法,应关注网络思维和网络文学的发展变化。

    2019年06期 v.21;No.91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语言学

  • 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创造性翻译”:《射雕英雄传》英译研究

    赵刚;苟亚军;

    郝玉青(Anna Holmwood)所译之《射雕英雄传》第一卷A Hero Born开启了中国武侠小说进入英语世界的大门,是中国文学走进英语世界的又一里程碑。小说英译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译者采取了创造性翻译的策略。创造性翻译与诸如翻译中的创造性等几个翻译学术语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既包括内容上的操作,更包括形式上的操作。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较好结合了形式创译和内容及语言创译,取得了理想的翻译传播效果。译者采用创造性翻译,既是出于对原作所涉之背景、内容及文体特点之考虑,也是译者自我身份以及中国文学英译的困难使然。

    2019年06期 v.21;No.91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