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大特征

    陈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篇",这一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科学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兴衰与文明变迁、国家战略与人民诉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我们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至少可以总结、提炼出十大本质特征:深厚的理论根基、突出的创新精神、浓郁的时代气息、深厚的人民情怀、开阔的世界眼光、科学的系统特性、全面的协调功能、严谨的辩证思维、高远的战略视野、鲜明的实践本色。总结和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对于深度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大有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0年04期 v.22;No.95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荆世群;张万山;

    马克思主义具有双重维度,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其价值性主要表现在它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其价值性为根本目的,否则就会沦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变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以其科学性为理论基础,否则就会倒退为某种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其辩证统一性是满含内在张力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价值性及其内在张力是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0年04期 v.22;No.95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出场语境、主要论域与拓展空间

    宋艳华;

    当前,全球的现代性发展如火如荼却又危机四伏,中国的现代性事业正加速推进却又问题丛生,因此,加强马克思现代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现有研究而言,学者们围绕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容指涉、方法特征、当代启示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问题域仍模糊不清、本真精神遭受遮蔽、整体性研究亟需加强、系统性对话缺失、与中国实践结合不足。为了拓展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空间,我们必须在"澄清前提"与"划定界限"中使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问题域更加清晰;在对经典文本的精耕细读中使其立场观点及方法更加明确;在"批判—继承—超越"的复合研究中突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整体性;在"话语互译"和"视野融合"中加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其他现代性话语的对话;在面向中国现实中提升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0年04期 v.22;No.95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政治学

  • 论法律事件网络传播效应及其正义性维护——以聂树斌、贾敬龙、雷洋之死的网络传播为考察对象

    杨嵘均;

    诸如聂树斌、贾敬龙、雷洋之死法律事件的网络传播效应主要体现在社会情绪传播、"部落化"传播、信息碎片化传播以及商业化传播等方面。法律事件的网络传播对司法活动和法律正义既有负向影响也有正向影响。之所以法律事件网络传播能够干预司法活动,其原因在于:一是司法实践和司法活动本身就必须能够反映真实的民心民情民意;二是我国司法公信力客观上存在下降的事实;三是网络群体极化的压力。为此,维护法律事件网络舆论/舆情传播的正义性,就需要有效减少影响司法公正的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等行为,鼓励官方主流媒体维护好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媒体权威和公信力,并努力消除情绪化、部落化、碎片化、网络群体极化以及商业化等网络传播效应的不良影响。

    2020年04期 v.22;No.95 3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流失与重构

    秦程节;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事关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彰显网络空间公共价值理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当前,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着信息碎片化、话语平权化、表达泛娱乐化以及传播方式圈层化的不利影响和多重消解,导致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不断流失,陷入失声、失踪、失语以及难以建构和认同的话语困境。重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切实维护和保障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通过提升话语供给质量和水平、活化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强化话语传播效能、净化网络话语生态等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凝聚力、影响力、支配力和渗透力,从而最终实现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回归和超越。

    2020年04期 v.22;No.95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中国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生态学建构

    杨钰;

    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改革运动形成效率型、民主型与满意度型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与目标。行政生态学理论从经济要素、政治架构、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等方面分析了行政生态,为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中国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行政生态看,经济发展差异决定了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变革转型与区域差异明显,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耦合不足,沟通网络中传统与现代元素交错并存。由此,中国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应从传统单一维度向多元整体维度转变,从线性逻辑向循环综合逻辑转变,从单一结构向多元协同结构转变。

    2020年04期 v.22;No.95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对地方政府绩效管理运行逻辑的反思

    孟宪斌;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社会行动理性的基本类型,也是理解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维度和视角。在推动绩效管理的实践中,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紧密地嵌套在一起,发挥着不同的治理功效。单纯依靠任何一种理性的力量都不足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挖掘绩效管理工具属性以实现更有效率、更有为政府的传统观点是有待改进和修正的。在实践中,"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评估—绩效改进"全链条的绩效管理面临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缺失,非理性化操作制约着绩效工具性作用的发挥,公民也难以获得绩效管理所释放的红利。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将公共价值内涵注入绩效管理各环节,逐步探索公民需求确认机制、绩效质量提升机制、绩效运用与改进机制。

    2020年04期 v.22;No.95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哲学

  • 论人与自然互主体性的复归

    李映红;

    人类与自然构成人类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正确把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的表征,更是把握人类和自然的共同目的。因此,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最基本问题。所谓人类世界更美好,其重要的表现就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更和美。可是,由于受人类生产力水平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历史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辩证否定的曲折过程,由自发性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观,到近代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观,再到马克思的人与自然互主体性理念。人与自然互主体性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人与自然是互为目的与手段、互为主客体关系,是命运共同体关系。

    2020年04期 v.22;No.95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中国语境与西方文本的诠释:以《精神现象学》为视角

    宣庆坤;

    《精神现象学》是西学东渐以来的一个重要经典文本,从其翻译到研究以及对当今中国哲学的影响都离不开中国语境。作为经典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史的逻辑结果。中国学界对其形成的阅读史构成了一种"效果史",是今天的一种重要遗产。面对这种遗产,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哲学融通之可能,也必须看到东方哲学自身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只有真正地从"自在的"走向"自为的",中国哲学才有生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并深耕中国哲学仍然是需要我们积极面对的。

    2020年04期 v.22;No.95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技术崇拜与身体消费:现代汽车社会的人-车主体建构与批判

    邓万春;

    在宏大叙事解构和社会成员个体化的时代,汽车统合了现代人身体消费和技术崇拜两条人生出路,现代人则通过身体消费和技术拜物教建构出了汽车社会的主体——人-车主体。这个过程是在人对主客体间界限的模糊化中实现的。人-车主体是一个奇特的人-车混合体:汽车因人的拜物教式的"神化"而获得主体资格;人一方面借助"神化"的车去彰显、膨胀自己的主体(身体)状态,另一方面又因"主体化"的车而将自身的驾驶责任异化,从而引发汽车社会的风险。

    2020年04期 v.22;No.95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能源经济与管理

  • 数字经济与理性管理:中国学派的构建

    徐晋;梁米亚;

    作为管理学中国学派的一种尝试,理性管理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与学术话语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使得组织出现了泛政治化、泛社会化与泛生产化的时代特征。理性管理学派的突破在于理性的测度、量化与规范,在具体问题上有限理性可以形成完全理性。理性管理学派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主要体现为离散主义、分布分析法与深度博弈论。初步构建了制度心理学,作为理性管理的学科基础,用以解释理性活动的基本原理。探讨了理性剥削、精神奴役以及对宏观理性的管理,分析了理性行为的群体效应,以及对数字理性管控的立法监督。新技术对人类理性行为带来了挑战,也给理性管理学派带来了机遇。管理学中国学派可以借鉴宋明理学等中国思想以进一步奠定学术话语权。

    2020年04期 v.22;No.95 12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平台型雇佣视角下人力资源云平台的创新发展

    李晋;杜凯琪;刘善堂;

    Web3.0在Web2.0开放互动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分配的功能,其技术理念与云模式的结合,发展出"人力资源云"的互联网虚拟雇佣关系生态圈。基于"平台+个人"的平台型雇佣关系视角,人力资源云平台呈现出新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并创新出服务商模式、仲裁员模式、聚合器模式、协调器模式四种类型。人力资源云平台促成了网络用户主体间互联互通以及大规模化的价值合作活动,围绕任务分解、任务分配、报酬支付、信息流动四类组织核心问题,人力资源云平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奠定了有效的运行基础。

    2020年04期 v.22;No.95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文学

  • 儿童现代意识的觉醒——以青岛儿童副刊之儿童作品为中心(1930-1937)

    邢琪;

    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儿童现代意识觉醒的儿童文学的诞生和繁荣。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主要由成人话语和儿童话语构成。学界一向重视对儿童文学中成人话语的研究,而对儿童话语有所忽略。20世纪30年代,富于浓郁现代气息的青岛出现了两种生气勃勃的儿童副刊——《小朋友》和《儿童乐园》。青岛儿童的作品集中抒写了其现代意识的觉醒:对童年生活的积极表达和对抗日爱国思想、社会批判意识的呈现。儿童副刊编者以现代儿童观为中心的办刊理念,使两刊成为儿童话语的真实、多方位表达的重要平台。青岛市政府对儿童和初等教育的重视为儿童的创作及其现代意识觉醒提供了契机。这些儿童的创作为当时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留下了一个清新而凝重的侧影。

    2020年04期 v.22;No.95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