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_“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专题

  • 家国情怀、人类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陈杰;

    家国情怀是在家、国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并得到自觉培养的对家、国的关爱之情,其实质是一种超越一己之私认同和追求亲密合作、和谐相处的共同体生活的情怀。人类情怀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关爱之情及对人类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和谐相处的认同和向往之情,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心理动因。人类情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家国情怀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国情怀不仅构成了培育人类情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初情感动力,而且蕴含着培育人类情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原型。不过,仅有家国情怀还不足以催生人类情怀。只有真正认识到整个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才能扩展为人类情怀并导向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家国情怀与人类情怀相连相通,但不能互相取代。正确把握和落实家国情怀与人类情怀是顺利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2021年02期 v.23;No.99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环境法治实现研究

    吴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部分,国际环境法治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环境法治的实现面临着国际环境法碎片化、国际环境法实施过程不畅、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等障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丰富内涵和坚定追求为国际环境法治的实现提供助力:对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深化、对国际环境法体系完善的指引、对国际环境法实施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的协调。为了实现国际环境法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应积极作为,通过现有国际秩序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国际环境法语言,并搭建新平台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环境法治的交融实践。

    2021年02期 v.23;No.99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新型全球性文明的开创

    田江太;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以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的批判和超越,意味着开创一种新型全球性文明。新型全球性文明新在人类主体优先超越资本逻辑和民族国家主体优先,新在以非零和的互利共赢原则取代零和思维的你输我赢原则,新在以文明交流互鉴取代文明的冲突和对抗。新型全球性文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和灵魂,全球性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兴科技革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人类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新型文明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理念。

    2021年02期 v.23;No.99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政治学

  • 行政改革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基于双螺旋结构的考察

    王锋;

    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行政改革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政府行为。从公共行政的双螺旋结构出发,可以从学理上揭示行政改革的长期性与常态性。公共行政的价值性与技术性在推动着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公共行政的价值可进一步区分为设定性价值与非设定性价值,设定性价值在影响与推动着公共行政技术性发展的一面。既然行政改革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就需要对行政改革进行程序化设置,使行政改革本身保持在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上。

    2021年02期 v.23;No.99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印太”战略下的新加坡南海政策及其对中国海洋安全局势的影响

    刘霏;

    新加坡虽不是南海主权的相关声索国,但作为东盟国家,不论是出于地缘战略的需要,还是基于自身综合利益的诉求,在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影响下,该国政府适时改变南海立场,由"保持中立"转为"有限介入",发声中国南海问题。新加坡的这种策略,不仅影响着中国周边的海洋安全局势,还导致了中国海洋维权的复杂化、海洋博弈的国际化,以及海洋争议的长期化等。因此,面对近年来立场悄然转变的新加坡,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应对的战略,如,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点缓解海洋摩擦;以"双轨思路"为支点加强战略互信;以"人文交流"为结点营造合作氛围,化解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02期 v.23;No.99 4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现代法治

  • 税收立法中的立法依据条款研究

    郭昌盛;

    学界关于立法依据条款是否有必要设置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民法学者和宪法学者之间。学者们就宪民关系展开的立法依据条款的论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立法实践。然而,在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过程中,税收法律中的立法依据条款却存在普遍缺失的问题。立法依据条款为税收法律提供了立法权源和内容依据,强化了税收法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因而有必要在税收法律中设置立法依据条款。税收法律中的立法依据条款应当直接申明其在宪法上依据的具体条文或内容;在申明具体宪法条文或内容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至少应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表述来设置税收法律的立法依据条款。

    2021年02期 v.23;No.99 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电子督促程序的管辖规则

    庞晓;

    《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提出探索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新型管辖规则以来,地方人民法院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运用,试点电子诉讼、电子督促程序以及智慧法院等在线纠纷解决方式。就性质而言,电子督促程序应当属于略式诉讼程序。就管辖权而论,电子督促程序适用一般地域管辖,但不限于"原告就被告"原则;级别管辖以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为原则,以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为例外。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应当以比例原则在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的辖区内确定一定数量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电子督促程序,即实行集中管辖。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允许债权人债务人在集中管辖法院的范围内约定管辖协议,即实行协议管辖。

    2021年02期 v.23;No.99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能源经济与管理

  • 高管薪酬激励、内部控制质量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孙自愿;潘奕文;陈允晗;

    创新活动是一项涵盖投入、产出和成果转化的复杂动态过程。采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创新动态过程进行测度,选取A股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就高管薪酬激励、内部控制质量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三者的影响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并重点对内部控制质量在高管薪酬激励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管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质量都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提高管理层薪酬和加强内部控制,都会对创新活动产生正面影响;合理的高管薪酬激励能通过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来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内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高。

    2021年02期 v.23;No.99 8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 工业企业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952家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张路;何凌云;

    以2010—2017年中国952家工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在分析工业企业发展与经济质量之间的理论关联基础上,通过构建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居民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行为、对外开放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半参数回归模型,系统分析工业企业发展与经济质量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考虑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对二者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工业企业发展与经济质量之间呈"M"形非线性、振荡关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企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最优区间为[0.76,6.03]。第二,工业企业发展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存在行业、地区层面的差异性。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复杂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此外,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发展水平提高短期内反而会因产业竞争等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抑制作用。第三,考虑技术创新能力、行业内集聚效应的调节作用时,工业企业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即被加大。

    2021年02期 v.23;No.99 10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我国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进展与存在问题——以重庆市为例

    翟建松;邓健;朱琳;

    我国从宏观的行政辖区整体、中观的功能区和不同用途土地、微观的单体工程建设项目三个层面开展集约节约评价工作,全方位促进我国节地评价工作不断完善,而微观层面的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是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总结我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发展历程,比较分析江苏省和安徽省建设用地项目节地评价规程制定情况,总结现有的评价体系与方法,结合重庆市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发现重庆市主要面临工作管理、用地标准、政策保障和专家库建设四个方面问题,依据重庆市用地需求,提出应该明确地方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范围和内容,以及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形成指导性文件。此外,还需要注重加强用地过程性监管和评价工作,完善土地管理部门和行业部门联动建设专家库。

    2021年02期 v.23;No.99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智能化组织“绩效—学习—变革”系统演进过程研究

    黄飞宇;王杰;

    采用人力资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围绕特定指标进行绩效情况分析,能够促使组织成员更加积极且快速地吸取经验,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整改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从人力资源变革视角入手,构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应用的组织绩效、学习与变革的系统演进模型,分析大数据与智能计算环境下组织绩效、学习与变革之间的双向闭环、多位一体的演进循环关系,探索组织内部绩效增长循环。通过大数据分析,甄选变革的目标、促进因素、阻碍因素,实现对环境氛围的整体剖析;通过变革设计优化组织绩效管理架构,进而引导并激发提高组织绩效的行为,以此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此外,从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绩效管理改革,以期在绩效管理变革日益重要的今天更多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

    2021年02期 v.23;No.99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历史与文化

  • 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近现代史的叙事方式转变

    胡静;欧阳恩良;

    跌宕起伏的历史镜像中,社会变革的过程透视着近现代史叙事方式的进阶。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嫁接、糅合与交织映射了近现代史解释模式的多维化。叙事方式的流变反映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时代观照。革命性叙事方式在革命的强势话语中,以严整性的学术姿态存在。以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分析对象,阐述革命语境下对史料的解释方式。革命性叙事方式或以美学形式呈现,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建构了诗化回应现实的范式。宏大叙事援引了现代性叙事方式,体现了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糅合,虞和平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在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平衡中架构,彰显了历史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后现代性叙事方式,赋予历史想象更大的包容性,凸显了历史的表现力。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作为后现代性叙事方式的典型,集建构、解构和重构叙事范式于一体,呈现了一卷温度与情怀并存的历史图景。叙述者在历史情节和历史景象的空间驰骋,创构了民族意识下的自在、自为、自主的体系和模式,使得历史在平衡中延展。

    2021年02期 v.23;No.99 13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习仲勋侨务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陈云云;

    习仲勋同志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立者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主要领导者,被誉为"中共改革八贤"之一。他从汇聚侨力开辟广东改革开放之路、探索经济特区建设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高度,科学认识侨情、侨心、侨力和侨益,强调海外侨胞是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也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殊成员和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习仲勋侨务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科学的理论思维、以侨为本的情怀和鲜活的实践品格,而且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科学涵养侨务资源、做好海外华侨统战工作、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1年02期 v.23;No.99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