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五四时期的文化镜像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金民卿;

    近代中国在历史衰变中力图走出一条渐进性的自存变革之路,由此在思想上以文化改良主义为主流。辛亥革命在政治上中断渐进改良之后,担当救亡和启蒙使命的新文化运动继之而起,思想界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混杂无序状态。五四时期的思想界在反封建目标下的短暂共识后,在主义选择这个核心问题上出现了思想裂变。经过思想交锋和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获得思想界和广大民众的认同,在同中国实践和文化的创造性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日益成为现当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化。当今中国全方位的社会转型形成了"一元多样"的文化图景,不能形式主义地看待两个时期的文化多样性,更不能借助五四时期的文化发展经验妄言对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和主导文化进行根本改造。

    2016年03期 v.18;No.7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探析

    刘海龙;

    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点,决定了其生态正义观的基本内涵在于:以正确的生产方式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并通过合理的消费方式来满足其生活需要。正义的生产应该是效益型生产、清洁型生产和可持续生产。正义的消费包括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需求、科学的消费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性生产理论揭示出生态正义的本质是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延伸,生态正义是社会正义的表现。作为社会问题的生态正义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整体对自然的合理使用;社会内部的个人对自然的公平占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将实现生态正义的出路指向了制度变革,认为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生态正义才能真正实现。

    2016年03期 v.18;No.70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论开放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陈慧平;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向前的开放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身之本,保持开放性是使其发挥作用所不可忽视的指导思想。对开放性的忽视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的短板,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高度重视。开放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体现为:开放性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关键要素、开放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开放性是凝聚共同理想的重要依托、开放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则。

    2016年03期 v.18;No.7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洪波;李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土壤和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深刻认知并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精髓和当代价值。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的传统文化路径。

    2016年03期 v.18;No.70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困境与出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

    杨爱东;张爱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的价值潮流和健康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先进性、规律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本质规定性,也具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存在着诸多的困境,需要我们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加大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及研究成果推广力度,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教育解读体系,建立多渠道的宣传传播途径,提升国家法治化的水平,进而实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2016年03期 v.18;No.7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现代法治

  • “上天入地”,还是“度权量利”——《网络安全法》(草案)述评

    丁道勤;

    为应对网络安全日益严峻的威胁与风险挑战,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网络安全战略制定和立法活动。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大2015年制定公布了《网络安全法》(草案),草案确立了网络安全监管体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审查制度、重要数据境内留存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等亮点制度,但仍存在立法理念"重赋权赋能,轻保护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与网络安全立法价值取向的悖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标准和范围有待明确,合法侦听的职权和程序不明确、网络通信临时限制的适用条件偏低等诸多问题。制定网络安全法应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管理和保护齐行"的立法理念,在赋权赋能监管机构管理的同时,明确网络安全保护的程序和流程,以改观我国长期以来网络安全立法"重安全、轻发展,重管理、轻保护"的现状。

    2016年03期 v.18;No.70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现代学案

  • 现代学案述要

    高淮生;

    现代学案,顾名思义即为现代学人之学术志业立案考述,乃换一种眼光看学术,即为现代学术寻找真实而鲜活的为学传统。现代学案立案的原则似应坚守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则心理原则;二则撰述原则。学人入选标准,应以传承有本、自成一家、具有学术影响为原则。立案之写法则因立案之对象以及撰述者之趣尚而不尽相同,当然,学案之旨趣不变,为现代学术建档归宗的宗旨不变。总之,以昭传其荦荦大端之学术识见以及精神气象为首务,至于细枝末节处,若能见出大立意,则必录无疑。可以这样说,学术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就没有方向,由此可见现代学案之价值和意义。

    2016年03期 v.18;No.70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经济与管理:“供给侧改革”研究

  • “供给侧改革”解读及其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实践

    王元地;杨雪;胡园园;李艳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进入关键阶段,基于"需求侧"视角的需求管理已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寻求经济新增长的必然选择,是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放松政府管制,释放市场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有效性,确保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改革,不仅影响着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更是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企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角,其转型升级是否成功,能否提高生产和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到此次改革的成效。因而,对于企业而言,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相关政策,既是新的挑战又是新的机遇。

    2016年03期 v.18;No.70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中国制造业发展模式的“供给侧改革”研究——基于“机会窗口”理论修正的视角

    何亭;刘暅之;

    我国现有制造业发展模式折射出很多的"供给侧"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利用现代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不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品依赖进口,我国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产能过剩严重和产能利用率低下等,随着"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要求的提出,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基于此,从"机会窗口"理论修正的视角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要着力利用现代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技术经济范式,提高制造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重新定位制造业功能和人力资源优势,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生产制造环节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其次,加强自主创新,加大企业的R&D研发投入,建立和升级企业的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调节出口商品的结构,实现高技术产品的量化国产,更加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打开两种"机会窗口",既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只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也不能按照"第一种机会窗口"方式继续发展下去,必须两者有效结合,既要提倡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也要鼓励模仿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力的提升,升级产业链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化发展方式靠拢,有效化解落后产能,实现"供给侧改革"。

    2016年03期 v.18;No.70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哲学

  • 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妇女与工作

    玛丽亚·米斯;魏开琼;

    在资本主义—父权制世界体系中,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增长取向的经济体系是不兼容的,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希望所有人拥有人道的社会与经济,需要拒绝整个具有破坏性的宏观机制并寻找替代方案。在这样一个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里,妇女和儿童是中心,自然不再因为为了获取现金收益的短视而受到破坏。尽管目前并没有现成的这种社会或经济的蓝本,许多对当前失序的经济世界进行根本批判以及探索新道路的努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2016年03期 v.18;No.70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现代性的资本维度:历史批判与现实可能——基于唯物史观视野的考察

    庄友刚;张贺;

    从唯物史观来看,现代根本上指人的生存状态,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和发展原则。在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进程中资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本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性危机只是资本危机的特定表现,无论是现代性发展还是后现代性构思,根本上都是资本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当代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主要从具体的工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性,根本上掩盖了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性发展的实质,把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换看做对资本观念的超越,从而掩盖了资本的历史本质。尽管如此,西方理论界所讨论的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换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资本实现了历史形态创新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现实的可能。

    2016年03期 v.18;No.70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关于哲学通识教育效果、问题及改进对策的调查研究

    南京大学哲学通识教育课题组;张亮;

    关于哲学通识教育的效果、问题及改进对策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当前哲学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大学生对于哲学通识教育也有着新的认知和期待。首先,当前哲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哲学学习的需求,大学生需要更加完备的、非专业化的哲学通识教育;其次,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哲学学习的需求,建立与哲学类通识课程相配套的网上共享资源平台已是当务之急,同时也应该加快建设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哲学通识读本的进程;最后,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希望在哲学通识教育中积极推进"翻转课堂"和"慕课"这类新型教学方式的建设,这样的改革将有利于增强哲学通识教育的效果,也更贴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

    2016年03期 v.18;No.70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书评

  • 为什么要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兼评《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

    侯惠勤;

    <正>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长期对其质疑、争论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否作为一种信仰的力量。而三十多年来随着"信仰危机"的凸显,这一争论尤为激烈。否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的,除了反马克思主义者外,还有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但两部分政治观点迥异的人在这一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难得地一致,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没有超乎经验以外的情感寄托,因而没有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不能作为信仰。黄明理教

    2016年03期 v.18;No.70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探索文化发展规律,追寻文化发展脚步——评《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王永贵;

    <正>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每个人都可以给它一个界定,每一个活动都可以赋予它一种意义,人们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不经意地创造一种文化形式。文化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学术研究到日常生活、从国家政策到社会行为,都是充满文化意义和价值追索的过程。孟宪平教授的《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从机制的视角深入研究了当下的文化现象、文化变迁和文化建设,在历史与现

    2016年03期 v.18;No.70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