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汛;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此时乃是各种现代化思潮涌现并产生激烈碰撞的年代,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自其建立开始,便需要着眼于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思考与探索。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其对现代化的理解,即"现代化观念",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当中,在经历了三次转型之后,最终完成了由器物技术现代化到制度理念现代化的观念转变。现代化观念作为一种思想上的指引投射到实践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现代化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察与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念的历史演变,其目的绝不仅仅在于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总结与概括中国共产党思考探索国家现代化的历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观念意识、话语解释以及理论建构等方面,来论证坚持国家现代化道路本土探索的应然性,进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百年梦想提供历史的逻辑支撑。
2021年04期 v.23;No.101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万成;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历经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出场,战争时期革命话语体系的建基,建国初期建设话语体系的继替,"文革"时期政治话语体系的钳制,新时期发展话语体系的突围和新时代复兴话语体系的张扬六次转换。转换中创造出的新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格局中的崛起作出特殊贡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核心使命是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内生动力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任务是调试一元政治主导和多元价值取向间的张力,基本样态是突出"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底。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转换,要厚植"理论自信",站稳中国立场;要坚持"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要强化"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情结;要树牢"问题意识",回应时代关切。
2021年04期 v.23;No.101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仇发华;官心;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国内各种社会思潮涌起,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中的一种社会思潮亟需传播和提升其理论话语权的媒介平台。毛泽东在创建湖南自修大学的同时创办了《新时代》月刊,《新时代》月刊在满足湖南自修大学办学指导的基础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革命干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了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的探索与尝试。在短暂的办刊期间,《新时代》月刊在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革命和世界形势、培养革命干部等方面进行了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的探索。梳理《新时代》月刊的历史贡献,对新时代加强党报党刊在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权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1年04期 v.23;No.101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王亦;卢春雷;
马克思恩格斯在同无政府主义,尤其是巴枯宁主义的"敌视国家""否定一切权威"等错误观点的斗争中,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国家及其政党的权威观点,它们主要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及其政党权威的内涵、无产阶级专政权威存在的必要性,以及一切反权威主义者的反动本质等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权威观不断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中国特色,形成并确立了以"党的核心"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权威观的中国化表达。"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恩格斯权威观合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全新阐述和核心思想;"两个维护"及其相关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2021年04期 v.23;No.101 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王锴;于萌;
现代社会保障相比于传统保障的特征是"去家庭化"。"再家庭化"源起于对家庭在社会保障中作用的重新认识和强调。社会保障的"再家庭化"程度表示国家依赖家庭向个人提供保障的程度。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宏观架构,以分配的基础、供给的本质、福利的递送和资金的来源作为分析维度,构建出我国社会保障"再家庭化"程度分析框架。依据这一框架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指出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助的"再家庭化"程度较高,社会福利居中,社会保险的"再家庭化"程度较低。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日本和新加坡社会保障的"再家庭化",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再家庭化"发展的三个面向。具体包括发展社会服务,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参与格局,以及平衡个体本位和家本位。
2021年04期 v.23;No.101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宋晓莹;曹洁;
社会网络对劳动者就业信息及资源获取的作用毋庸置疑。老年人在其人生岁月中累积的社会网络资源能否有助于增进其再就业机会?这是推进我国老年人再就业,实现积极老龄化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利用CGSS2012年的微观数据,构建了基于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结构异质性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社会网络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及异质性的增强能够显著增加老年人再就业概率,且网络异质性的影响效应更大。分城乡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社会网络对农村和城镇地区老年人的再就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农村老年人来说,社会网络的规模及异质性对其再就业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但对城镇老年人来说,社会网络对其再就业的影响不显著,而更多依赖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越丰富,其再就业的概率越大。
2021年04期 v.23;No.101 6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王静;
视觉霸权时代女性身体所负载的目光越来越繁复和沉重,从大众传媒到女性自身都十分注重身体形象的塑造和呈现,女性身体正日益打破公共场域与私人领域、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之间的边界,而随时随地展现为一种"前台化"状态。"前台"即用以描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展示其个人形象以及维系、体现某些标准的一个区域。女性身体的"前台化"主要指女性身体在当下随时随地呈现出来的展演性情态,其具体表现为身体的日常表演化和日常审美化现象,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来自女性的自我凝视及社会上广泛的他者凝视。在种种凝视中,女性在"后台"以大众传媒中种种"完美无瑕"的身体意象为模板,对自身身体进行精心包装和设计,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陷入对"物"和"技术"的迷恋和屈从中。这其中牵涉女性的焦虑与失控、自我表达与自我认同以及自我与身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2021年04期 v.23;No.101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卢岚;
空间转向是针对现代性及人文社会科学危机进行反思的一种理论动向,"反思性"成为其重要特征。它通过发掘空间里被遮蔽和缺位的状态,以捕捉时代涌现出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探索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一种新文明——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描述和分析的基础框架。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通过刻画中国社会崛起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在空间性上出现的特征,以解释当下人类生存和未来文明的思想转变,进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发基地与学术价值,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
2021年04期 v.23;No.101 10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陆风;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介质,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新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面临着话语权威受到网络化冲击、话语效力受到多元化削弱、话语吸引力受到信息化减弱等困境和挑战。在实践中,需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等方面着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创新与优化。
2021年04期 v.23;No.101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刘化军;刘家荭;
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形形色色的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利用各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使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变色、变质,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云南高校的调研数据表明,各个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存在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创新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推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手段还不够丰富等较为突出的问题,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意识形态渗透的辨识能力较弱,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形势缺乏应有的认知等现象存在,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根据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充分利用全媒体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监管,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持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多措并举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整体性矩阵,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指导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021年04期 v.23;No.101 12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