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新红学百年回顾与反思学术笔谈

    潘知常;苗怀明;赵建忠;乔福锦;高淮生;

    新红学百年取得了不可低估的学术功绩,回顾与反思新红学百年的得与失,有益于红学新百年的学术传承与学科建构。潘知常认为,尽管新红学的功绩不容小觑,然而新红学至今未能真正走出《红楼梦》研究的困局;从"旧红学""新红学"到"后红学",一个更加繁荣的《红楼梦》研究的时代必将到来;"后红学"应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审美研究的康庄大道,回到王国维,超过王国维;只有王国维,才是继旧红学、新红学之后的《红楼梦》研究的正确道路的开创者。苗怀明认为,"新红学"是个很常用的学术术语,但尴尬的事实是这个术语并未被学界广泛接受。人们在使用"新红学"一词时所表述的内涵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至少有五种理解。概念内涵认识的不统一必然影响红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学界的基本认知来看,新红学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内涵与广义的内涵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到目前为止,还很难为"新红学"这一概念做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界定,不妨以开放的态度看待两种内涵并存的情形,但在撰写著述的时候应加以说明,以免影响研究的准确性。赵建忠则重新审视"新红学"关于《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研究结论的诸多问题,继其提出《红楼梦》"作者""家族累积说"新命题之后,又提出了《红楼梦》"版本累积说"的新思考;《红楼梦》作者"家族累积说"是为了解释《红楼梦》文本内部的矛盾现象,《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版本累积说"则是为了更圆满解释《红楼梦》从残钞脂本到完整程本的演变轨迹。乔福锦认为,谈论新红学百年史,绝对绕不开周汝昌,他发扬光大了新红学事业。周汝昌精神上与胡适较远,与陈寅恪、吴宓等视民族文化为个体生命依托的新人文主义色彩较浓的边缘化学人联系更为紧密。众所周知,周汝昌堪称百年新红学的"独行侠"。实际上,周汝昌晚年所面对的并非个别人,而是特殊年代造就的一批人,是权力化的学术体制,是极端教条化的思维方式。当下学界之主要任务,是在承继新红学未竟事业的同时,增强这门学问与华夏传统学术的联系,进而重新认识与评价被现代性偏见否定的索隐派红学。高淮生则提出了红学新百年三个方面的展望与构想:1、红学史建构、红学文献学建构、红学学科建设是新百年红学的基础工程;2、红学体系和学派的建构和生成是新百年红学的生命力所在;3、红学的有效学术评价机制的建构是红学良性发展的学术保障。不仅红学需要有效的学术评价,当今的中国学术整体性地需要有效的学术评价。

    2021年06期 v.23;No.103 1-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刘海军;

    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执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党史重要性认识并用之于教育实践的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教育党员干部、团结人民群众、提升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民主革命时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初步成型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全面展开期;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史学习教育迈入新境界。党史学习教育在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共性原则与基本遵循,主要包括: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集中性与常规性相统一、研究性与普及性相统一。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的百年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对当前和今后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21年06期 v.23;No.103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多样化的现代性模式与中国新现代性的超越性建构

    张晨耕;

    人类社会的现代性模式是多样化的。资本现代性确立了人类现代性模式的诸多基本内容,在资本逻辑的牵引与主导下经历了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反思现代性等发展阶段。资本现代性通过持续的自我修复与发展,确立了人类现代性的"模板"。俄国通过暴力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然后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来发展社会经济,构建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性,但长期战争与冷战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以及人生存状况的恶化导致该现代性模式失败。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确立了中国新现代性。中国新现代性在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工业化的实现、对资本的利用与扬弃、对世界历史的建构等方面区别与超越于资本现代性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性。中国新现代性得以实现超越性建构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新现代性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推动了人现实实践活动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与交往活动的发展,推动了人生存状态的改善。中国新现代性建构任重道远,它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21年06期 v.23;No.103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整体性视角下的信任新诠释

    董祥宾;

    信任是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也是学术研究与关注的重要对象。中外学者从主观心理视角,心理与行为双重视角,心理、行为、关系等综合视角对信任进行了各种解读,但并未就信任是什么达成共识。现有的种种释义既不能全面诠释信任,也无法说明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信任现象。信任既不是单纯的心理,也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基于一定需要建立在安全感、预期、相信、意愿倾向等心理基础之上,并通过一定言行、活动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它发端于心理并以一定的心理为基础,以一定的预期为取向,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言行则是其存在与被判识的标志。信任也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同时还具有简化复杂性的功能,它能消除我们对未知与不确定的担忧和恐惧,但信任本身又暗含着风险。

    2021年06期 v.23;No.103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政府购买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风险及治理——基于智慧社区养老服务链的视角

    张博;

    政府购买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风险存在于购买过程的始终。从构成部分来看,完整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链由需求链、供给链、治理链三部分组成。在智慧社区养老服务链不同环节分别存在信息不对称、选择失误、利益寻租等风险。为了有效避免或者遏制这些风险,需要在智慧社区养老服务链不同环节分别采取不同治理举措,具体来说,政府购买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治理举措包括:在需求链部分,精准深入分析、科学合理确定智慧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在供给链部分,构建良性竞争市场机制,完善供应管理制度;在治理链部分,完善购买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合同制度,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改进规范治理指标体系。

    2021年06期 v.23;No.103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社会学

  • 婚姻冲突的发生与干预机制研究——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的案例历时比较分析

    胡忠魁;

    婚姻冲突是有关家庭与社会稳定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应用案例历时比较法研究了从恋爱到婚姻转变的冲突机制及其后的婚姻干预机制。研究发现,从恋爱到婚姻,期望状态从"实现"转变为"无法实现",这一期望状态的变换唤醒了高强度的消极情感。强烈的消极情感体验对个体来说是痛苦的,会触发个体的自我保护模式,抑制消极情感。消极情感被抑制而持续增强,因而激活防御机制——置换和归因,将消极情感转化为愤怒,愤怒再次被抑制后进入恶性循环,并激活防御策略——选择性知觉、否认他人和(欲)退出情境自我保护,威胁婚姻关系。而外界干预因素的介入调节则使期望重新实现,婚姻关系因此得以修复。揭示婚姻冲突的发生与干预机制,为维护家庭与社会秩序提供了一种思路。

    2021年06期 v.23;No.103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垃圾分类在农村:乡村优势与地方实践

    孙旭友;

    伴随农村垃圾污染加剧与城乡环境统筹治理,垃圾分类作为现代垃圾处理的资源化管理技术被引介入村,成为农村垃圾治理的有效方式。浙江省X镇的经验表明,垃圾分类制度的乡村契合,是以村庄熟人关系、"两委"领导能力和乡村生活环境为社会基础;"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智能化管理创新,有效链接了农村垃圾分类的线上监管与线下实践,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过程系统化、方式技术化、主体责任化等体系完整的地方实践模式。垃圾分类在农村的后发优势与实践成效,既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治理机制优化提供借鉴,也存在分类行为外部化、分类治理技术偏好、前端分类减量失衡等现代隐忧需要克服。

    2021年06期 v.23;No.103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能源经济与管理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新能源市场的动态相依关系研究:以我国碳市场试点为例

    王许;乔清薇;陈霄;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通过配额价格为新能源公司提供明确市场信号而影响其市场收益,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碳市场的有效运行。为了从理论上揭示碳市场和新能源市场间的相依关系,分析碳市场的引入对传统能源市场和新能源市场产品市场均衡变化的影响,提出两市场资产价格"呈现正向相依关系"的理论假设。构建Copula-GARCH模型和DCC-GARCH模型刻画与分析碳市场和新能源市场间的动态相依模式。同时运用我国深圳试点碳市场的配额现货价格与国证新能源指数开展相关的实证分析,其结果在验证理论假设的同时,还发现:随着国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即市场信息利好时,碳市场与新能源市场间将呈现更强的动态相依性。由此认为政策制定者要更加注重市场化减排机制与新能源产业政策间的协调性,关注碳市场和新能源市场间资产价格的联动关系,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以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021年06期 v.23;No.103 8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1K]
  • 社区环境对居民绿色消费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

    丁志华;姜艳玲;王亚维;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改变消费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以环境价值观作为调节变量构建社区环境对绿色消费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运用调研的321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消费行为意愿不仅受居住社区绿化环境的影响,同时受周围社会压力感知的影响;主观规范在社区环境与绿色消费行为意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价值观的不同维度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利己价值观在社区环境与主观规范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利他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在社区环境与主观规范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2021年06期 v.23;No.103 10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艺术

  • 技术进步对新艺术形式衍生及其创作形态表现的影响

    楚小庆;

    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模式,也深入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艺术与技术二者之间始终形影不离。技术影响和支撑着艺术创作形态的发展,拓展了艺术自身的表现空间,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及其原有思维模式,以及艺术欣赏者的审美体验方式,推动艺术创作及其表现形态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介质的虚实属性、艺术观念影响与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从技术化艺术的视角来看,新技术应用影响下的新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多元性和兼容性等特点。由于技术进步所物化的是艺术观念、认识观念及审美意识形态,所以,我们更应当关注技术手段承载和呈现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非技术手段本身。历史上比较典型地影响各艺术门类的技术门类主要有印刷技术、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沿着上述技术门类陆续兴起的脉络和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来关注艺术形式的变化,可见一条在新兴技术发展推动下促使新艺术形式不断衍生并对艺术创作表现形态产生影响的清晰路径。可以分别从印刷技术对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外在形态的影响、影像技术对写实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和冲击、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的艺术形态演变、互联网技术环境下艺术形态表现的新特征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2021年06期 v.23;No.103 12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