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_“江苏实践”研究专题

  • 项目化共生:社区“五社联动”治理模式优化研究——以江苏苏州创新实践为例

    刘蕾;李德艳;

    “五社联动”是打造中国特色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创新要求,也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活力源泉。然而,在“五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联动治理效能低下、联动主体责任弱化等问题,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五社联动”的经验性总结,缺少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与模式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五社联动”可以从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关系四个方面可以有效提升联动治理效能,并实现社区治理模式转型。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街道社区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项目化共生”治理机制成为实现社区“五社联动”关键所在,以服务项目为中心,以合法性构建为核心的共生环境营造、以试错驱动性为共识的单元共治、以微项目治理为纽带的界面共享以及以互惠共生为导向的关系共创是“项目化共生”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进一步夯实共生基础、激活共生内源、疏通共生媒介和巩固社会根基,从共生目标、共生过程、共生结果方面优化社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五社联动”的合力之效。

    2023年05期 v.25;No.114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项目化共生:社区“五社联动”治理模式优化研究——以江苏苏州创新实践为例

    刘蕾;李德艳;

    “五社联动”是打造中国特色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创新要求,也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活力源泉。然而,在“五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联动治理效能低下、联动主体责任弱化等问题,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五社联动”的经验性总结,缺少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与模式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五社联动”可以从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关系四个方面可以有效提升联动治理效能,并实现社区治理模式转型。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街道社区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项目化共生”治理机制成为实现社区“五社联动”关键所在,以服务项目为中心,以合法性构建为核心的共生环境营造、以试错驱动性为共识的单元共治、以微项目治理为纽带的界面共享以及以互惠共生为导向的关系共创是“项目化共生”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进一步夯实共生基础、激活共生内源、疏通共生媒介和巩固社会根基,从共生目标、共生过程、共生结果方面优化社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五社联动”的合力之效。

    2023年05期 v.25;No.114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_“经典著作”研究专题

  • 《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的双重逻辑论证探究

    许恒兵;许迪;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深度而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双重逻辑论证。一方面,基于科学的客观性逻辑,即通过把握现实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其走向“自我否定”的必然趋向,《共产党宣言》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通过揭示其内在的并且在资本主义体制内无法克服的矛盾,暴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特质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结局;另一方面,基于实践的能动性逻辑,即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推动社会主义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框架中无产阶级革命能动性的锻造展开系统探究,强调通过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和集体行动颠覆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两者的联合体现了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之双重逻辑论证社会主义的方式,两者在保持界限的前提下呈现出相互支撑的交互作用关系。

    2023年05期 v.25;No.114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的双重逻辑论证探究

    许恒兵;许迪;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深度而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双重逻辑论证。一方面,基于科学的客观性逻辑,即通过把握现实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其走向“自我否定”的必然趋向,《共产党宣言》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通过揭示其内在的并且在资本主义体制内无法克服的矛盾,暴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特质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结局;另一方面,基于实践的能动性逻辑,即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推动社会主义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框架中无产阶级革命能动性的锻造展开系统探究,强调通过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和集体行动颠覆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两者的联合体现了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之双重逻辑论证社会主义的方式,两者在保持界限的前提下呈现出相互支撑的交互作用关系。

    2023年05期 v.25;No.114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

    于褚;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既需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分配正义的价值支撑。《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正义思想体现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之中。他重新界定了分配和生产的关系,开辟了一条从生产来理解分配正义的理论道路。马克思强调:分配正义问题的核心是生产方式,分配原则须随生产力发展而调整,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的分配原则是不同的,实现分配正义的根本前提是废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把握分配正义的阶段性特征,分步骤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夯实分配正义的物质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基本立场,实现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旨归的新时代共同富裕。

    2023年05期 v.25;No.114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

    于褚;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既需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分配正义的价值支撑。《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正义思想体现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之中。他重新界定了分配和生产的关系,开辟了一条从生产来理解分配正义的理论道路。马克思强调:分配正义问题的核心是生产方式,分配原则须随生产力发展而调整,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的分配原则是不同的,实现分配正义的根本前提是废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把握分配正义的阶段性特征,分步骤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夯实分配正义的物质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基本立场,实现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旨归的新时代共同富裕。

    2023年05期 v.25;No.114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专题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及其表现形态

    赵素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而深刻,是新时代新征程理解把握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上建构起彼此相契合的同一形态;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之路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确立了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理念;就价值逻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魂”渊源的内在关系,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中国气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2023年05期 v.25;No.114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及其表现形态

    赵素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而深刻,是新时代新征程理解把握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上建构起彼此相契合的同一形态;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之路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确立了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理念;就价值逻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魂”渊源的内在关系,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中国气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2023年05期 v.25;No.114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人民体育的创新发展

    张矛矛;刘艳芹;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体育事业发展,将人民体育事业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位置,围绕人民体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表述,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人民体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人民体育的内涵不断深化和延展,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遵循;坚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胸怀天下,主动承担大国体育责任,个人、国家、人类多维度协调发展的体育事业。新时代人民体育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协调发展机制,加强生态融合建设,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健全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人民体育创新发展的路径包括完善深度融合机制,发挥全民健身多元价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高竞技体育综合水平;深化供需双侧改革,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大国体育外交。

    2023年05期 v.25;No.114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人民体育的创新发展

    张矛矛;刘艳芹;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体育事业发展,将人民体育事业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位置,围绕人民体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表述,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人民体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人民体育的内涵不断深化和延展,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遵循;坚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胸怀天下,主动承担大国体育责任,个人、国家、人类多维度协调发展的体育事业。新时代人民体育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协调发展机制,加强生态融合建设,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健全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人民体育创新发展的路径包括完善深度融合机制,发挥全民健身多元价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高竞技体育综合水平;深化供需双侧改革,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大国体育外交。

    2023年05期 v.25;No.114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

    李爱彬;鲁瑞丽;

    行业特色高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以更为科学的转型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时代命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对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也带来新契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然包含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新发展理念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如何明确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内涵及构建支持特色发展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以政府、行业特色高校和行业三方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作为重要基础,聚焦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自主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行业专门人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标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阐述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兼顾行业特色高校生存共性与发展特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构想——包括5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6个具体的三级指标,以期为高校分类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建构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的高校评价研究体系,更好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023年05期 v.25;No.114 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

    李爱彬;鲁瑞丽;

    行业特色高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以更为科学的转型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时代命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对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也带来新契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然包含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新发展理念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如何明确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内涵及构建支持特色发展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以政府、行业特色高校和行业三方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作为重要基础,聚焦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自主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行业专门人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标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阐述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兼顾行业特色高校生存共性与发展特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构想——包括5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6个具体的三级指标,以期为高校分类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建构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的高校评价研究体系,更好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023年05期 v.25;No.114 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现代法治

  • 论个体法律主体建构的三重维度

    向达;

    主体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法律主体因而具足了理性的属性。法律主体的多层次性,为理解其内涵及其行为带来了复杂性。基于法律主体的理性本质,分析不同层面的法律主体的样态,这成为解读法律主体的一把钥匙。法律主体可从个体、社会及国家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体层面的法律主体。个体法律主体有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存在样态,作为法律和伦理的实体,三者的理性和“普遍性”呈递增之势,个体法律主体只有圆融于国家层面,成为“普遍伦理”的化身,才能去除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个体法律主体的特殊性及片面性,在“普遍伦理”的统摄下实现“我”与“他者”及“国家”的和谐,从而解决片面与普遍、理性与自由的矛盾,实现“能分使群”的人的现代价值,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中国建设。

    2023年05期 v.25;No.114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论个体法律主体建构的三重维度

    向达;

    主体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法律主体因而具足了理性的属性。法律主体的多层次性,为理解其内涵及其行为带来了复杂性。基于法律主体的理性本质,分析不同层面的法律主体的样态,这成为解读法律主体的一把钥匙。法律主体可从个体、社会及国家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体层面的法律主体。个体法律主体有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存在样态,作为法律和伦理的实体,三者的理性和“普遍性”呈递增之势,个体法律主体只有圆融于国家层面,成为“普遍伦理”的化身,才能去除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个体法律主体的特殊性及片面性,在“普遍伦理”的统摄下实现“我”与“他者”及“国家”的和谐,从而解决片面与普遍、理性与自由的矛盾,实现“能分使群”的人的现代价值,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中国建设。

    2023年05期 v.25;No.114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资产担保规则研究

    林彦佐;

    数据资产以数据的法律定位为前提,满足宏观及微观经济核算的实质要求,从而具备成为担保财产之可能。但数据资产担保难以为当前担保制度所涵盖,数据资产在内容范围、存在形式、流通及价值实现上具有特殊性,无法以转移现实控制或简单登记圆满实现担保的权利变动,并应在担保设立后以担保人及第三方企业的继续利用为原则。基于以上前提构建数据资产担保的具体规则:主体方面,企业与自然人均可为担保权人,但自然人不可为担保人,事业单位不可为担保权人但可慎重为担保人,机关法人既不可为担保权人也不可为担保人;客体方面,能够追溯匿名化路径与数据内容违反公序良俗的不能成为数据资产担保之客体;担保设立前应由数据交易所为数据资产提供价值评估报告,数据资产担保以在数据交易所登记平台登记时设立,以权利与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平台扩大登记公示范围,此“双重登记”中前者为“繁”,登记内容包括文字描述与代码描述,后者为“简”,仅以文字描述基本信息。

    2023年05期 v.25;No.114 8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资产担保规则研究

    林彦佐;

    数据资产以数据的法律定位为前提,满足宏观及微观经济核算的实质要求,从而具备成为担保财产之可能。但数据资产担保难以为当前担保制度所涵盖,数据资产在内容范围、存在形式、流通及价值实现上具有特殊性,无法以转移现实控制或简单登记圆满实现担保的权利变动,并应在担保设立后以担保人及第三方企业的继续利用为原则。基于以上前提构建数据资产担保的具体规则:主体方面,企业与自然人均可为担保权人,但自然人不可为担保人,事业单位不可为担保权人但可慎重为担保人,机关法人既不可为担保权人也不可为担保人;客体方面,能够追溯匿名化路径与数据内容违反公序良俗的不能成为数据资产担保之客体;担保设立前应由数据交易所为数据资产提供价值评估报告,数据资产担保以在数据交易所登记平台登记时设立,以权利与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平台扩大登记公示范围,此“双重登记”中前者为“繁”,登记内容包括文字描述与代码描述,后者为“简”,仅以文字描述基本信息。

    2023年05期 v.25;No.114 8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双碳”目标下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法治保障

    董正爱;江玥;

    “双碳”目标为中国法治建构带来变革契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借助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法治保障。尽管国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中明确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的作用,但是现行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尚未建立内蕴“双碳”目标的回应性机制体系。面向“双碳”的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在规划编制、用途转用、生态修复、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系列问题。“双碳”目标下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本质是对诸多生态要素实施整体管制和类型管控,故而应以“系统治理和分区分类”为管制范式,重点完善融合“双碳”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基于碳约束机制健全生态空间用途转用许可、基于碳汇完善生态空间修复和基于碳风险监测构建生态空间监测评估机制。

    2023年05期 v.25;No.114 10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 “双碳”目标下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法治保障

    董正爱;江玥;

    “双碳”目标为中国法治建构带来变革契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借助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法治保障。尽管国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中明确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的作用,但是现行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尚未建立内蕴“双碳”目标的回应性机制体系。面向“双碳”的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在规划编制、用途转用、生态修复、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系列问题。“双碳”目标下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本质是对诸多生态要素实施整体管制和类型管控,故而应以“系统治理和分区分类”为管制范式,重点完善融合“双碳”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基于碳约束机制健全生态空间用途转用许可、基于碳汇完善生态空间修复和基于碳风险监测构建生态空间监测评估机制。

    2023年05期 v.25;No.114 10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哲学

  • “正义两原则”的增长预设及其在社会危机状态中的局限

    高礼杰;

    罗尔斯提出的“正义两原则”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分配理论。该理论把一个资源恒定增长的社会当作其理论预设,却没有意识到局部、潜在以及阶段性的社会危机是如今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没能看到“正义两原则”及其各种变种分配正义理论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大的争议。罗尔斯式分配理论与社会危机状态的不适切并非偶然:社会危机状态伴随着资源或资源预期的减少,不存在发展社会模型下以时间维度的发展换取空间维度的平等的可能性。社会危机状态超出了“正义两原则”得以成立的基本逻辑前提,自然无法必然地类推适用“正义两原则”,强行适用则甚至可能会在现实中造成巨大不公。更大的问题在于,建构主义分配理论必然要以某种方式简化复杂社会,才可能找到建构主义的起点——关于政治正义的普遍共识,但这必然会现实地或潜在地与复杂社会冲突,而且简化本身就已然丧失了客观立场。所以,仅凭罗尔斯的思路不能建立自足的分配理论,更适切的分配理论必须要基于后果论对现实共同生活展开诠释。

    2023年05期 v.25;No.114 12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 “正义两原则”的增长预设及其在社会危机状态中的局限

    高礼杰;

    罗尔斯提出的“正义两原则”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分配理论。该理论把一个资源恒定增长的社会当作其理论预设,却没有意识到局部、潜在以及阶段性的社会危机是如今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没能看到“正义两原则”及其各种变种分配正义理论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大的争议。罗尔斯式分配理论与社会危机状态的不适切并非偶然:社会危机状态伴随着资源或资源预期的减少,不存在发展社会模型下以时间维度的发展换取空间维度的平等的可能性。社会危机状态超出了“正义两原则”得以成立的基本逻辑前提,自然无法必然地类推适用“正义两原则”,强行适用则甚至可能会在现实中造成巨大不公。更大的问题在于,建构主义分配理论必然要以某种方式简化复杂社会,才可能找到建构主义的起点——关于政治正义的普遍共识,但这必然会现实地或潜在地与复杂社会冲突,而且简化本身就已然丧失了客观立场。所以,仅凭罗尔斯的思路不能建立自足的分配理论,更适切的分配理论必须要基于后果论对现实共同生活展开诠释。

    2023年05期 v.25;No.114 12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能源经济与管理

  • 自利型领导会阻碍员工绿色行为吗?——环境责任感、自利动机和组织伦理氛围的作用

    芦慧;陈晴晴;

    立足酒店行业,聚焦员工绿色行为中“对他人有利却需自身付出成本”的逻辑矛盾特征,探讨消极领导风格——自利型领导是否以及如何阻碍了员工实施绿色行为。引入员工的环境责任感和自利动机作为平行中介,探讨员工“利他”和“利己”两极分化特征在以上关系研究中的影响机制,并且关注组织伦理氛围的条件作用。借鉴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多层次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对我国酒店企业107个团队及其369个员工的有效配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的环境责任感、自利动机在自利型领导和员工绿色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伦理氛围对自利型领导与员工的环境责任感(自利动机)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也通过员工的环境责任感(自利动机)对自利型领导与员工绿色行为的间接影响起负向调节作用。结论为酒店管理者促进员工的绿色行为决策提供实践启示,即培养酒店员工的环境责任感,降低其自利动机,营造符合酒店绿色规范的伦理氛围,抑制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自利型领导风格,是提高员工绿色行为的关键。

    2023年05期 v.25;No.114 14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自利型领导会阻碍员工绿色行为吗?——环境责任感、自利动机和组织伦理氛围的作用

    芦慧;陈晴晴;

    立足酒店行业,聚焦员工绿色行为中“对他人有利却需自身付出成本”的逻辑矛盾特征,探讨消极领导风格——自利型领导是否以及如何阻碍了员工实施绿色行为。引入员工的环境责任感和自利动机作为平行中介,探讨员工“利他”和“利己”两极分化特征在以上关系研究中的影响机制,并且关注组织伦理氛围的条件作用。借鉴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多层次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对我国酒店企业107个团队及其369个员工的有效配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的环境责任感、自利动机在自利型领导和员工绿色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伦理氛围对自利型领导与员工的环境责任感(自利动机)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也通过员工的环境责任感(自利动机)对自利型领导与员工绿色行为的间接影响起负向调节作用。结论为酒店管理者促进员工的绿色行为决策提供实践启示,即培养酒店员工的环境责任感,降低其自利动机,营造符合酒店绿色规范的伦理氛围,抑制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自利型领导风格,是提高员工绿色行为的关键。

    2023年05期 v.25;No.114 14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双链”融合背景下供应链韧性对客户企业创新链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晓珍;吴昌松;

    厘清供应链韧性对企业创新链的影响机制是促进企业供应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基础,也是实现“双链”融合的有力抓手。通过构建基于供应商可靠性、客户企业应对准备以及供应关系依赖的三维测度框架,以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非负矩阵分解和堆叠回归分析了供应链韧性对企业创新链的影响,同时讨论了供应商研发投入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供应商稳定性对客户企业的知识资源获取产生抑制作用,客户企业应对冲击准备对知识资源获取和知识转化有积极作用,说明目前我国企业可能存在潜在的创新资源获取路径依赖,但表现出供应链风险倒逼创新的特征。进一步研究显示,供应商研发投入对客户企业应对冲击准备和知识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供应关系依赖通过供应商研发投入对客户企业知识转化产生负向影响,表明客户企业创新活动存在“搭便车”现象。研究结论为提出实现我国企业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政策部署提供了依据。

    2023年05期 v.25;No.114 15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双链”融合背景下供应链韧性对客户企业创新链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晓珍;吴昌松;

    厘清供应链韧性对企业创新链的影响机制是促进企业供应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基础,也是实现“双链”融合的有力抓手。通过构建基于供应商可靠性、客户企业应对准备以及供应关系依赖的三维测度框架,以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非负矩阵分解和堆叠回归分析了供应链韧性对企业创新链的影响,同时讨论了供应商研发投入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供应商稳定性对客户企业的知识资源获取产生抑制作用,客户企业应对冲击准备对知识资源获取和知识转化有积极作用,说明目前我国企业可能存在潜在的创新资源获取路径依赖,但表现出供应链风险倒逼创新的特征。进一步研究显示,供应商研发投入对客户企业应对冲击准备和知识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供应关系依赖通过供应商研发投入对客户企业知识转化产生负向影响,表明客户企业创新活动存在“搭便车”现象。研究结论为提出实现我国企业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政策部署提供了依据。

    2023年05期 v.25;No.114 15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语言学

  • “V起来”句的相关问题研究——基于“得”字动补结构的视角

    李雯倩;

    “V起来”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研究多是探讨“起来”的语义属性,近年来,“V起来”句的结构性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话题句。在比较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后认为,“V起来”句不是所谓的中动句,而是动补结构作为谓项的话题句。虽有研究指出“V起来”结构的述补/动补性质,但“起来”的评价功能以及“V起来”的可删除性质未引起足够的注意。“V起来”句中“V起来”是否可删除,关键在于句首主体名词与形容词补语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V起来”删除后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关联的可能性越小,则通过“起来”的评价功能实现完句。

    2023年05期 v.25;No.114 17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V起来”句的相关问题研究——基于“得”字动补结构的视角

    李雯倩;

    “V起来”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研究多是探讨“起来”的语义属性,近年来,“V起来”句的结构性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话题句。在比较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后认为,“V起来”句不是所谓的中动句,而是动补结构作为谓项的话题句。虽有研究指出“V起来”结构的述补/动补性质,但“起来”的评价功能以及“V起来”的可删除性质未引起足够的注意。“V起来”句中“V起来”是否可删除,关键在于句首主体名词与形容词补语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V起来”删除后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关联的可能性越小,则通过“起来”的评价功能实现完句。

    2023年05期 v.25;No.114 17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