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新时代赶考路的“变”与“不变”

    戴雪红;

    在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走向全国执政之际,毛泽东同志曾向全党发出过“两个务必”的号召,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同志发出了“三个务必”的伟大号召,他强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赶考永远在路上。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进京赶考”到“新时代赶考路”,面临着“考场之变”“考题之变”和“考标之变”,即历史方位、时代任务和实践要求的重要调整,不变的是共产党人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的历史自觉,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的历史主动,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全党必须深入贯彻“三个务必”,深化自我革命,发扬斗争精神,坚守人民立场,继续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异答卷。

    2025年02期 v.27;No.123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史述略:以“具体化”为中心的考察

    王娟;何益忠;

    “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即探索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之间关系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党内已经意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并明确提出要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到各地实际中。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错误倾向,导致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萌生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意识逐渐淡化,将按照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革命经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成为“具体化”的重点。瓦窑堡会议以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失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影响下,在强调把中央的统一战线策略具体化的过程中,开始批判教条主义错误,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意识正式形成。以“具体化”为中心回顾和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史,既可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经典作家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具体化”论述的继承,又能够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在中国具体化的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025年02期 v.27;No.123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美好生活物质需要满足的绿色进路与中国实践——一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考察

    宁琳琳;

    美好生活是人类立足现有基础追求理想生活样态的目标愿景,物质需要满足是人的类生活基本需要的物质关系达成,二者互嵌关联且后者的本性决定前者变迁的价值走向。促进物质需要满足的进路由物质依赖走向绿色重塑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要件,代表人类现代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人类现代生活物质需要满足的主导范式,是资本驱动的帝国式物质-生态流固有结构及其意识形态霸权的外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人类世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绿色资本主义难改其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生产条件的“双重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度把握人民美好生活物质需要满足绿色进路的红绿意蕴,从理念、制度、战略三个层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条件创造,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人民美好生活的可持续路径、推进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2期 v.27;No.123 2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专题

  • 探索启蒙辩证法的新道路:从马克思到中国式现代化

    王众凯;桑明旭;

    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一书中深刻揭示了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趋势,并指出只有对这一趋势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才有可能实现启蒙的解放。但是,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在启蒙解放路径的探索和建构层面,《启蒙辩证法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所呈现的内容是苍白无力的。为了探索一条与霍克海默、阿多诺相关主张不同的启蒙辩证法新道路,我们需要重新回顾马克思对启蒙的诊断,深刻把握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为启蒙辩证法新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探索了启蒙辩证法的新道路。马克思“启蒙辩证法”理论叙事的内在线索是现代化,对资本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及其未来走向的批判和揭示、对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及其道路展开的多元性的分析和确认,使得马克思找到了超越启蒙困境的双重道路。在现代性世界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的“启蒙辩证法”,是马克思所探索出的现代社会启蒙新道路的鲜活实践。

    2025年02期 v.27;No.123 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党章文本之现代化的话语表述与逻辑主线

    吴登全;刘小华;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探索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将其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下文简称“党章”),成为推进现代化的行动纲领。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迄今共进行了20次制定和修正,党章文本关于现代化的话语表述,经历了从“实行社会革命”到“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制度而奋斗”的现代理念,从“实现国家工业化”到“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认识,从“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体认识,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认识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行动自觉精神、理论创新精神和理论创造精神。

    2025年02期 v.27;No.123 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大历史观意蕴

    金蕊;

    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保障和体系依托,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诉求和环境创设。而要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必须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进程,充分认知、挖掘和确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大历史观意蕴。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不能割裂其与中华法系的历史关系,不能抛弃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要正确处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中华法系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要认同和尊重中华法系存在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弘扬中华法系以增强法治建设的历史底蕴,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把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要注重汲取历史发展中的法治建设经验,凝聚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法治精神,要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把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2025年02期 v.27;No.123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政治学

  • 作为组织的平台型政府:结构、功能与权力

    张宇;王玥萌;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行政管理中,必然会引发政府的组织结构转型。平台型组织成为数字化背景下政府组织结构转型的典型样式。从组织形态看,网络式结构成为平台型政府的新形态,前台与后台构成平台型政府的典型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并不意味着对科层制组织的完全取代,而是呈现前台提供服务与后台提供技术支撑和知识支撑的关系。从组织功能来看,管理与服务依然是平台型政府所承担的基本功能,只不过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平台型政府的这两项基本功能必然实现数字化转型。从服务方式来看,平台型政府更强调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精准化。平台型政府并不意味着权力的退场。平台型政府下的权力呈现技术性隐匿和选择性在场的双重形态。为了能使平台型政府这一新的政府组织结构稳定下来,要在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上,对管理和服务流程进行重组,实现对数字政府的整体性重塑。

    2025年02期 v.27;No.123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数字时代泛娱乐主义陷阱及其应对之策

    祁蕊;

    泛娱乐主义是一种依托现代传媒技术,由资本逻辑操纵,以追求感官快乐为最高价值标准,极具感染性与弥散性、隐蔽性与危害性的错误社会思潮。因其隐蔽性强,常使人落入陷阱,深受其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在技术和资本的空前加持下,仰赖于大众传媒而生存发展的泛娱乐主义大肆入侵社会生活各领域,已呈愈演愈烈之势。全面梳理泛娱乐主义在我国兴起的历史脉络,了解其当下在新闻媒体、大众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与危害,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把握支撑其肆意妄为的底层逻辑,从而有效辨别、识破泛娱乐主义之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陷阱的本质,从规制资本、加强监管以及价值引领等多方面入手对症下药,在规避泛娱乐主义陷阱的同时完成对泛娱乐主义本身的矫正和根治。

    2025年02期 v.27;No.123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现代法治

  • 论CPTPP框架下的“监管一致性”原则及我国的对接路径

    常健;钟文颢;

    监管分化形成的贸易壁垒已成为贸易自由的主要障碍,因而CPTPP在其第25章设立“监管一致性”原则以应对监管分化问题。“监管一致性”原则作为CPTPP中的核心章节,既可削减监管分化引起的贸易壁垒,又可提升缔约方内部监管质量,因而是我国申请加入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对接方向。我国在对接“监管一致性”原则方面的路径是:一是通过央地联动与先试验后推广的方式,防范对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二是参照“监管一致性”原则的各项核心议题及相应制度设计,检视我国现行监管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据此探索我国监管质量的提升路径;三是明确划定“监管一致性”原则的适用范围,以实现国内规制主权与贸易自由间的平衡关系。鉴于“监管一致性”原则主要关注的是国际贸易领域,我国可先行在国际贸易领域进行对接,并将金融、国防、外交、税收等涉及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的敏感领域排除于适用范围之外,以维护国内规制主权。

    2025年02期 v.27;No.123 10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数据安全刑法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秦长森;

    我国数据行政立法呈现活性化趋势,但数据犯罪的《刑法》规范却十分沉寂,这在形式上导致刑法难以有效地与前置法衔接,实质上造成数据犯罪的裁决较为混乱。面对数据安全刑法保护不足的困境,理论界以法益论为中心,先后形成了“前实证主义数据安全法益”“实证主义数据安全法益”“数据风险法益”等诸多立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立法建议。然而,这些观点或忽略了数据与信息的区别,或导致数据犯罪的立法定位不清,或过分前置刑法介入数字市场的界限。对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应当在法秩序统一性原则的指导下,以《数据安全法》的立法目的为原点,以社会政策的现实要求为方向,以保障基本权利为核心,进而提炼出“数据状态安全法益”的论点。刑法保护数据安全是为了保障数据处于合法利用的状态,并具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当然,只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破坏行为才具有刑法规制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我国未来的刑法完善应在第六章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增设破坏数据安全罪。

    2025年02期 v.27;No.123 12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能源经济与管理

  • “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现实逻辑、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赵威逊;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能源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历次工业革命表明,突破能源瓶颈是生产力跃迁的必要条件。多国能源转型实践表明,通过能源转型实现的能源安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其转型中的技术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新能源技术的持续突破、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公众不断提升的绿色消费需求,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动力;由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特质使其与能源转型深度契合,并成为能源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引领;另外,能源转型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耦合,相互影响。一方面,能源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了动力支持,同时也直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数智化升级,显著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就推进路径而言,既需要在原则上总体把握,也要在制度上下足功夫,同时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路线,促进多元合作以及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25年02期 v.27;No.123 14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江苏实践

  • 茶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路径——以江苏溧阳茶文化的信息交互可视化传播实践为例

    徐子涵;李张闽;

    江苏溧阳茶文化是中华传统茶文化中的代表性品类,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其传承与传播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数字化技术为当代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信息交互可视化设计系统是数字化传播的前沿工具,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直观展现力,能有效解决文化传播难题,重塑传统工艺展示方式和传播路径。通过分析溧阳茶文化数字化传播案例,可深入探索信息交互可视化系统在设计构建中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活化及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2025年02期 v.27;No.123 15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文化传承与传播

  • 传统义门家风的基本内蕴及其时代借鉴

    陈延斌;陈星辰;

    义门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德尚义、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是传统社会被统治者表彰的道德楷模。在义门数百至数千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江州陈氏义门、浦江郑氏义门、会稽裘氏义门等若干义门典范。义门家族建设强调“共”的理念导向,家族管理体系建构完整,注重家族声誉。义门家族格外重视家风培养和义门子弟的道德教育,积淀了以“孝义立家”“耕读传家”“和睦兴家”“勤俭持家”为基本内蕴的家风文化。孝义是义门家族立家之本,耕读是延续家族荣光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要求,和睦族众是义门兴盛不衰的关键一环,勤俭戒奢是家族长久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义门家风延续千年,至今依然发挥着教化族众、激励后人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汲取义门家风孝义为先、勤劳节俭的思想,为当前孝道建设和价值观建构提供参考;借鉴义门家风耕读传家的教家治家路径,为青少年“知行合一”教育提供参照;吸纳义门家风文化敦亲睦族的齐家理念,为和睦家庭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丰富滋养,激发优秀义门家风文化的时代活力,将其积极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过程之中。

    2025年02期 v.27;No.123 17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文学实践策略——以桐华《长相思》为例

    巨虹;

    桐华的小说《长相思》是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华上古神话故事的具象化和生动阐释,能够以折叠叙事为文化载体,普及优质文化,推广中国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学实践创新思路与借鉴。《长相思》可以被视为文学史上对中国古代神话进行当代重述、阐释的新作品,以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解读、理解其内容,它更应该被视作一部以上古神话为时空背景,充分吸收、生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而讲述女性自我成长、自我救赎、自我成就全历程的全新作品。家国情怀的“大我”与儿女情长、自我成全的“小我”既矛盾又共生,情节的复杂、人物的纠结,共同成就了《长相思》多层次、多角度的生动呈现。桐华作品创造了上古神话重述新形态,通过匠心巧思使神话资源、古诗词、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得到有效的、创造性的转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成功助力对中华文明的认同,鲜活呈现、生动展示了通过具体作品传承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实践策略。

    2025年02期 v.27;No.123 18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论苏皖边区红色报刊宣传工作的功能

    韩奕皇;张晓锋;

    1945年11月1日在江苏淮阴正式成立的苏皖边区民主联合政府被誉为党领导下的“全中国民主建设楷模”。在推进民主建设的过程中,苏皖边区的红色报刊充分发挥着传播载体、思想教育和文化引领等功能与作用。其传播载体功能体现为大力宣传边区斗争运动,提升群众政治觉悟,全面报道自卫战争,鼓舞、激励边区人民,真实反映边区群众生活,形塑人民的情感认同;思想教育功能体现为立足地方化叙事,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发行辐射全境,强化思想动员;文化引领功能体现为宣传民主文化、群众观念,凝聚各阶层群体的共识,理论宣传与知识普及并举,构筑边区文化新气象。苏皖边区的红色报刊报道边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宣传党领导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经验,有力地传播了党的政策、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边区地方文化的繁荣,凝聚了边区群众的思想共识,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贡献了独特的力量。梳理苏皖边区红色报刊的历史,总结革命年代红色报刊宣传工作的经验,有助于为新时代加强党报、党刊、党媒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提供有力借鉴。

    2025年02期 v.27;No.123 199-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下载本期数据